林辉彬:绘制出首张珠海经济特区界限图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华发集团 2563阅读 2020-10-24 12:09

  林辉彬,高级工程师。广东蕉岭人,1941年出生,196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长期在国家冶金工业部任职。1979年至1980年,借调珠海市建委工作;1980年至1986年间先后任职于珠海花园住宅工程指挥部、市外经委特区筹备处,特区发展公司;1994年至2001年,于珠海特区华发集团公司任工程技术负责人,2001年退休。

  1979年珠海要成立经济特区的消息,如平地惊雷震响全国,也震动了林辉彬这批早年科班毕业的大学生的热血情怀。彼时他在广东十六冶建设公司(简称“十六冶”)任规划设计工程师,有专业技能的大学生在那个时代如凤毛麟角,林辉彬在单位一肩挑,基地80%的设计由他担纲完成。

  十六冶的“三才子”赫赫有名,林辉彬负责设计,吴寿桃是电气工程师,关池旺是预制构件工程师,三人撑起了十六冶基地的所有项目,而他们也是珠海特区第一批拓荒者。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时刻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砥砺前行的力量。珠海经济特区尚未成立时,“珠海经济特区筹备处”的各项工作走在前列,以配合特区的具体筹建工作。特区筹备处最早一共从各地抽调来了17名干部,1979年包括林辉彬在内的十六冶“三才子”以专家工作组的名义借调来珠海,未曾想到,他们此后起伏跌宕的人生深深融入了特区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

  最让林辉彬引以为豪的事情有二:其一“珠海经济特区经济筹备处”牌匾的墨宝是他留下的;其二,珠海经济特区早年的陆地范围界限是他们一手丈量出来的。特区筹备处的工作地点位于老香洲百年香埠路的龙舟亭上,挂牌那天,一块二尺见方的木牌,林辉彬用油画笔蘸着黑油漆,两行工程体大字“珠海经济特区筹备处”遒劲有力,喻示着正式开张办公了。

  特区筹备处的第一项工作是为珠海经济特区划定陆地范围界限。如今的珠海海岸线蔓延,城市茁壮生长,而当时的特区范围是“从珠海度假村到石花路,再到拱北口岸那一带,总面积约6.81平方公里的地带”。林辉彬记得并没有专门的勘测人员,反而是他们几位特区筹备处的工作人员成立了勘测小组,按照上级部门指示,在珠海地形图上进行精确标绘,“不记得来来回回走了多少路”,才绘制出第一张珠海经济特区界限图。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工作地点简陋,环境艰苦,但是大家苦中作乐”。厚重的历史林辉彬娓娓道来充满了乐趣,但恰是他们第一代人达观实干的风貌,才有了珠海特区的发展与腾飞。

  华发第一代工程师

  从一线技术人员到改革开先河的闯将,一以贯之的,是壮志在怀的理想豪情。

  特区成立之初百业待兴,市政府要重新选址,新成立的市建委要怎样设置科室,借调来的“新人”林辉彬马上展露出了才华,市政府的办公区规划图不到半个月就完工,架构的设置方案迅速实施,他干劲十足。 

  珠海经济特区唯一的经营企业——“珠海经济特区发展公司”应运而生,林辉彬和华发第一代掌门人关林炳等5人创办了特区发展公司旗下的“房地产经理部”,也就是现在华发集团的前身。

  房地产经理部创建后承接的首个重头项目,则是与澳门新联公司合作开发珠海经济特区的第一个房地产项目“银海新村”。二者的办公地点在水湾头半山腰上的矮铁棚里。林辉彬是房地产经理部唯一的工程师,和澳门商人林锦成打交道特别多,所有的验收资料他签字才有效,需要极严谨的把关能力。

  学建筑出身的林辉彬,在同事眼里是个老好人。“林工脾气特别好,有求必应,从来不骂人”,遇到不会画图纸的,他默默地教,对年轻人丝毫没有保留。他自诩是一个谨慎本分的人,“因此云淡风轻了一辈子”。

  工程口和施工队打交道是常事,林辉彬一度因为技术过人被市建委相中任命为工程科科长,当打听到这个科室没有实际的技术工作,和工程队联系特别多,他立刻委婉地拒绝了。“做工程少不了推杯换盏的应酬,我只是个做技术的人,不懂这些,不如安安稳稳地做好本职工作。”在别人眼里视为好差事的科长,他视如草芥,他生怕工作中各种收受礼物,因为他“平时从来不与别人套近乎,最不擅长的就是这种交际。” 

  建房子是良心工程,是城市文化的承载与传承,怎么能掉以轻心?林辉彬心里一直有着准则——精工意识是建筑的灵魂,而他作为一个工程师最基本的素养,就是他把关的每一套房子必须做到质量过硬。也正是因为这代人的执着信念,为华发今后的扩张发展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牢牢把握质量“第一道防线”

  初来珠海,特区给林辉彬的印象是风气好、治安好。一个城市一条路,一盏红绿灯,猪在街上随意跑,面包车就是招手即停的公交车……林辉彬是特区第一批穿西服上班的人,怀揣着每月近六十元的工资,他生活得有滋有味。

  如果说特区给了他大展拳脚的空间,那么华发给他提供了施展抱负的舞台。80年代中期“美景花园”和“丽景花园”开发时期,华发已经积累了房产开发领域的经验。林辉彬所负责的房地产经理部工程管理处,就是楼盘建筑和质量的“总把关口”。

  “香港、澳门用地紧张,建成的房子格局紧凑,珠海的房子可以走自己的特色,完全可以尝试建成有园林、有围墙的住宅格局”,林辉彬等人当时就有前瞻眼光,丽景花园第一次在珠海引入了“住宅小区”的概念。除了大胆启用新的规划理念,华发在建筑质量上也不断进行探索。

  当时的建筑工程墙面批荡全部采用黄泥灰沙,其中只掺少量水泥,渗水与开裂成为那个时代的通病。关林炳带着林辉彬等建筑骨干,反复研究决定提高墙面批荡的配方标准,加大水泥含量,这些房子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三十年后没有出现明显的墙面质量问题。林辉彬表示,在施工队的招标中他层层把关,筛选施工队时不任人唯亲,靠“火眼金睛”把住第一道防线。

  1999年,华发样板工程鸿景花园被评为“全国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银质奖”,林辉彬个人获得国家规划设计二等奖。“不论是规划、施工还是管理,我们的综合评分都很高,充分说明了华发当时在全国的影响力。” 

  如今的华发,已从当初3000元起家的小部门成长为珠海龙头国企,这个跨越发展的历程与第一代华发人塑造的创业奋斗、追求卓越的基因密不可分。

  在华发前后工作十几年退休,林辉彬言语里透着谨慎实干的风骨。在他眼中,华发的核心精神就是务实、朴实、不作假,这和掌门人关林炳的工作作风一脉相承。“关林炳是一个非常优秀务实的领导,他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责任心非常强,每天自己去跑工地抓质量。他也很‘古板’,湾仔鸿景花园项目获得国家银奖,发了30万奖金,但是关林炳说不发给大家了(上交公司),这是华发人应该付出的努力。”

来源:华发集团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