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价松绑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许淑敏 曾树佳 11.4w阅读 2023-10-30 08:00

文/乐居财经 许淑敏 曾树佳

放眼望去,房企们顾不上利润,正忙着修复资产负债表,保现金流;居民则习惯性地捂紧钱包,控制消费支出。

土拍市场上,整体冷淡,只有局部热闹,活跃的依然是国央企,在摇号、地价封顶之中,地产人信奉起拿地玄学。

而楼市经过优化政策的刺激,一度有所回暖,但仍缺后劲,修复不及预期……

这是目前地产行业,呈现出来的一幅白描画像。

不过,供应与需求两端,就像两把抓手,政策正继续向其靠拢。

此前,降首付、降利率、认房不认贷等措施,着眼于需求端,效果立竿见影,楼市曾迎来了久违的热闹;而在供应端,取消地价限制、“价高者得”的拍地规则,目前也已在多座城市中悄然展开。

此外,业内关于“取消远郊区容积率1.0限制”,即放松限墅令,以及“适时放开房价限制”的讨论,也不绝于耳。

几乎与此同时,“发行万亿国债”的明确,更将未来复苏的“轮廓”,描绘得更为清晰。

此次国债筹集金额,更多投向基建领域,是一举多得的举措。它能够提高融资需求、增加收入、促进消费信心的恢复,或许能为房地产行业的复苏,做好铺垫。

地价解绑

取消地价限制、放松限墅令等相关消息,发酵已有一段时间。

早有权威媒体称,9月底自然资源部已下发文件,其中包含两项建议——建议取消土地拍卖中的地价限制、建议取消远郊区容积率1.0限制等。

各省市也相继落实“取消土地限价”政策,从成都开始,到济南、合肥、厦门等二线城市,均对即将竞拍的土地竞买规则,做出了相应调整。

例如,成都于9月出台的楼市新政中提到,新出让土地所建商品住房,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定价。

而合肥在10月披露的今年第三批拟出让居住用地清单当中,也提到6宗地块将采取拍卖方式出让,竞买人以举牌方式应价。

10月17日,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新推一幅宅地,提到该幅地块将采用拍卖方式出让,即不设拍卖底价,按照“价高者得”原则确定受让人,并取消商品住宅销售限制均价。

取消限价、价高者得,土地回归市场定价,给予开发商更大的想象空间,土地市场有望进一步提振。

毕竟“限价”等举措,实际上是当时为了抑制土地市场过热而推出,如今市场渐渐回归理性,仅部分核心城市的核心地块热度较高,其余地区土地底价成交、央国企兜底的现象频现。或许,也到了该取消限价的时候了。

前几天,官媒也刊发了标题为《适时放开楼市价格限制 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的社评,提及市场持续企稳复苏,仍需供需两端进一步出台支持政策,“在前期限购限贷等限制性政策放松后,房地产价格限制也应适时放开,以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

尤其是前段时间,监管层在需求端不断释放新的政策,包括认房不认贷、降首付比例、下调房贷利率等组合拳,以期提振楼市。

但效果并不够显著,市场预期依然未有关键性扭转的契机,房企销售虽略有修复,但去化压力仍存。

2023年9月,TOP100房企实现销售操盘金额4042.7亿元,单月业绩环比上升17.9%,同比降低29.2%。

正如郁亮所言,过剩论与政策没用论正影响着市场情绪。

单从需求端发力,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眼下,监管层从土地供给端入手,吸引更多开发商入局,提振市场信心,进而传递至购房者一端。

如若叠加放松限墅令的消息落地,对于释放市场改善需求,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要知道,“限墅令”已实施近三十年时间,2021年,自然资源部更是明确限定住宅用地容积率不得低于1.0。

而高品质、高总价项目,是这几年需求量、成交量较大的项目。一旦放松该项限制,未来能够大大增加高净值人群入市的概率。

凡此种种,足以见得,监管层提振市场的决心。

分化下的“松紧带”

在供给端未有太多政策利好的前提之下,土地市场能否恢复,受到销售端恢复程度的影响。

购房者的信心未回归,仍以观望态度为主,导致房企整体销售情况并不理想。这一情绪亦传导到土地市场,总体还是偏向冷淡。

数据披露,今年前9月,全国300城住宅用地成交2239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3.4%。而9月单月,300城住宅用地成交269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9.7%。

不过,今年以来,争夺、摇号、封顶、高溢价等关键词,也频频出现于土地市场。

在北京,曾出现“一日内三宗地块获得超80家房企争夺”的罕见现象,而广州市场,也有如华润置地+香江联合体也以大手笔扫货,拿下2宗长隆巨无霸地块,总价166.89亿元的案例。

10月,上海第三批集中土拍总计收金675.74亿元,有6宗溢价成交,其中4宗进入摇号阶段,而中海地产&上海西岸开发联合体,以240.16亿元拿到徐汇龙华街道地块,这是今年上海总价最高的地块。

乍看之下,土地市场很是火热,确实一派“欣欣向荣”。

但这只是局部的热度。房企围猎的地块,是核心城市的核心地块,具备一定利润空间且保值增值。

例如近来上海土拍中,青浦赵巷地块吸引了24家房企争夺。房企看中的,除了区位优势、成熟配套之外,更重要的是,比起去年同地段成交的地块,青浦赵巷地块联动价上调了1500元/平方米至56000元/平方米。最终华发摇中该地块,成交价约17.3亿元,溢价率10%。

热门地块成交被不断渲染,造成土地市场火热的表象。

实际上,数据显示,9月份,土地市场上,重点城市流拍率升至19.6%,环比上月上升1.4个百分点。自三季度以来,深圳、杭州、合肥、南京、长沙等重点城市,也都出现了流拍现象。

整体来看,房企拿地积极性分化较大。今年1-9月,TOP100企业拿地总额8599亿元,拿地规模同比下降17.9%,降幅较上月扩大7.4个百分点。

而且不难看出,拿地房企仍以央国企为主,多数民营房企仍然持谨慎态度。像是这次围猎上海长宁地块的房企,全部为国企、央企,包括保利、中铁建、越秀、新长宁等房企。

年初上海的土拍中,仍可以看到金地、杭州大家实业、维科控股、上海仁都置业等民营企业拿地,但到了第三批集中供地,民营房企已鲜见踪迹。

从拿地榜单上看,今年前三季度,保利、中海、华润、绿城、建发等五家房企拿地金额均超500亿元,位居行业前五。这些房企,均为央国企。

不过,央国企拿地并非全无限制,尤其是地方城投、城建等国资平台,限制不少。

早于去年,财政部已明确提到,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虚增财政收入,弥补财政收入缺口。

最近,陕西省国资委发文,严禁主业中有房地产开发业务的省属企业参与多轮竞拍高价拿地,严禁举债购地托市。

地方城投等平台,举债拿地、高价拿地,越发受限。

万亿“铺垫”

近年来,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在降息、降准之后,消费指数的提振,并未达到预期。于是,经过一番酝酿,一项更为重磅的措施将被祭出:发行万亿国债。

10月24日,相关方案明确,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0000亿元,增发的国债,将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

据财政部介绍,国债资金将重点用于8大方面,其中包括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行动、重点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等。

消息一出,市场振奋的声音阵阵传来。

由于主要投向基建领域,基建投资或边际回升。

有业内人士甚至做出测算,按照基础设施项目,最低资本金20%的比例,此次增发的国债体量,最多可以拉动5万亿的基建投资,从而形成基建引领,投资拉动经济复苏的格局。

遥想上次年中增加财政赤字,还是2000年前后的事情,那时候刚历经亚洲金融危机,为了刺激国内经济,开启了三年发债。而2007年,国内也发行了特别国债,购买外汇、成立中投公司。

而现在,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启动国债发行,其深层的意义或许也不同以往。

万亿元特别国债,将通过转移支付全部给地方使用,这优化了地方债务结构,降低了债务风险。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土地出让收入变少的地方政府,就能缓上一口气,腾出手来,发展经济了。

若着眼于个体,以前追求利润的企业,目前都在修复资产负债表,保现金流;顶着较高负债的人们,一边忙着提前还房贷,一边将剩余资金储存,减少消费。

前三季度,除了消费有了些许复苏、制造业投资有所恢复之外,出口依然承压,总投资继续创下阶段新低,房地产仍在探底,修复进展不如人意。

这种情况,或许在未来国债的触动下,会有所改变。

换言之,国债的发行,能够提高融资需求,活跃资本市场,增加收入,促进消费信心的恢复,可谓是一举多得。

回望过去一段时间,房地产行业经历了较长的调整历程,从信贷、债券、股权融资“三支箭”的发布,到降首付、降利率、认购不认贷等重磅政策接连落地,市场一度重现久违的热闹,但仍缺乏后劲。

身处周期之内,地产领域的重新振作,必然不是单点突破,而是要从全盘经济着手,而国债的发行,从纸面上看,显然是一大利好。

相关标签:

进深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