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到访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恒坤新材”)位于厦门的办公地点,与公司董事长易荣坤进行了交流。自2024年底向科创板递表以来,恒坤新材持续吸引着资本市场的目光。该公司主要从事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是国内少数能够实现SOC、BARC、KrF等光刻材料规模量产并稳定供货的企业,跻身国产高端半导体材料“破局者”行列。
易荣坤出身福建安溪,早年在港资企业车间从事技术类工作,1996年辞职回厦门创业,成立恒坤工贸有限公司,从事随身听、收录机、家电配件的代工生意。然而,这份依赖海外订单的生意让他一直缺乏安全感。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订单锐减,新建厂房负债高企,这让易荣坤深刻认识到,企业必须拥有自主技术和产品才能持续生存。
2014年,易荣坤带领团队涉足国产化率极低、技术壁垒极高的半导体材料领域,并选择了光刻胶这一核心材料赛道。光刻胶在芯片制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影响芯片精度和良率的核心材料。一款光刻胶要在晶圆厂实现从开发到大规模量产,需经历3至5年甚至更久的漫长周期,且每个环节都要稳定可控。下游晶圆厂不仅要对产品性能进行验证,还要对光刻胶厂商的工厂和原材料供应商进行验证,更换供应商时也需获得晶圆厂同意,这使得验证过程时间成本极高。
2017年7月30日,恒坤新材拿下英特尔大连工厂首张订单,这成为公司进入全球头部晶圆厂供应链的转折点。此后,公司在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等领域不断迭代,逐步实现规模供货和稳定验证,部分核心性能达到或超过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招股书显示,2022至2024年,公司自产产品销售收入从1.24亿元增长至3.4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66.89%。
对于外界质疑的“客户集中度过高”问题,易荣坤表示,这是行业特性决定的。光刻胶企业需要与头部客户深度绑定进行定制开发、频繁验证和持续配合,形成稳定量供后才会逐步拓展至更多晶圆厂客户。截至目前,恒坤新材已与境内大多数12英寸晶圆厂客户开展业务合作,但实际放量出货的仍是几家头部客户,这也是国内半导体材料企业普遍面临的产业特征。
恒坤新材的主营业务分为自主研发生产和代理引进销售两部分。外界常质疑公司“引进产品占比过高”,但数据显示,近几年引进销售占比整体在逐步下降,自产产品占比持续上升,2024年达到63.77%。易荣坤解释称,过去引进销售是企业生存和研发前行的现金流来源,让公司能在稳定资金流中保持对研发、产线和客户验证的持续投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公司掌握了与客户协同的真实需求和标准,逐步打通了自主研发产品从试产到量产的产业链闭环。
近年中美贸易摩擦、供应链不稳定和技术封锁背景下,国产替代成为国家战略,恒坤新材等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窗口。易荣坤表示,过去客户不敢用国产产品,现在主动邀请他们参与产品开发,但要抓住这个机会,必须提前投入。招股书显示,公司已累计投入超10亿元用于设备采购、产能建设和技术研发,在多地建设了多个生产基地,为未来产能释放和技术升级做好铺垫。
资本市场是支撑恒坤新材持续前行的重要力量。从新三板挂牌到多轮融资,公司引入深创投、漳州高新等产业资本,形成了“研发—验证—量产—扩产”的资金闭环。此次科创板募投项目拟聚焦先进光刻胶材料和前驱体材料扩产、高精度技术研发,填补高端国产材料领域空白。
从草根创业者到半导体材料国产化推动者,易荣坤与恒坤新材用三十年时间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对恒坤新材而言,这场持续的摸索与创新长跑还远未结束,不断开发新产品,解决行业“卡脖子”难题、实现大规模稳定供货,才是企业存在的最大价值。
相关标签:
Ai滚动快讯重要提示: 以上内容由AI根据公开数据自动生成,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不希望您的内容在本站出现,可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要求撤下。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平台公开传播使用本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