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近日,总资产规模突破5100亿元的西安银行完成新管理层架构搭建,迎来人事调整,“老将”张成喆正式被聘任为行长,同时当选第六届董事会副董事长,空缺逾一年之久的行长之位终于落定。
7月29日,西安银行召开第六届董事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聘任行长的议案》,同意聘任张成喆为行长,任职资格经监管部门核准后开始履职。张成喆是西安银行内部培养的“老银行人”,出生于1967年9月,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和经济师资格。他早期从钟楼支行办公室主任做起,历经城北支行、城东支行等基层管理岗位,后又担任市场营销部、公司金融业务部等核心业务部门总经理。在异地分行筹建工作中,他担任过筹建办公室主任和宝鸡分行行长等职。2016年11月,他正式担任西安银行副行长,任期逾八年。此前,西安发布微信公众号公布的任职公示就已释放他升任的信号。此外,在本次董事会决议中,张成喆还被选举为第六届董事会副董事长,不过需自股东大会选举其为董事并经监管部门任职资格核准后,方能生效履职。
此次张成喆上任与西安银行近年来的高管变动密切相关。2024年4月,原行长梁邦海被选举为董事长,不再担任行长职务,在聘任新行长及获得监管资格核准之前,由梁邦海代为履行行长职责。自2024年起,西安银行已有多位高管陆续离任,包括董秘石小云、副行长狄浩等;2025年,副行长管辉、行长助理王星均也先后递交辞呈。目前,在董事长梁邦海之下,除新任行长张成喆,还有副行长刘强与赫勇以及行长助理曾光。
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认为,西安银行高管团队持续变动带来治理结构不稳定,导致战略执行出现断层效应,影响业务稳定增长和风险控制。而张成喆的本土化成长与职业经历,能让他及其团队更了解区域经济,推动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发挥。
虽然西安银行资产规模近年来快速增长,截至2024年末总资产达4803.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14%;2025年一季度末,总资产进一步增至5197.24亿元,但盈利表现却不尽如人意。2019年上市后首个完整经营年份,该行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13.27%,达26.75亿元,但此后增速持续放缓。2022年,盈利能力明显下滑,归母净利润降至24.24亿元,同比下降13.55%;2023年、2024年虽有所回升,但增速仍未超过上市首年。
同时,西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持续下滑。截至2024年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07%、10.07%、12.41%,较2023年末分别下降0.66个百分点、0.66个百分点、0.73个百分点;2025年一季度,三项指标再度下滑,分别降至9.36%、9.36%、11.69%。为补充资本,6月27日,该行发行50亿元“西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第一期)”,近日还发行了2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
面对发展困境,西安银行董事会同意设立具有服务硬科技业务特色的一级管理支行,待监管部门核准后实施。这是对该行近年来在科创金融领域持续深耕的深化与升级。2024年,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6.28亿元,增幅达26.54%。该行依托西安区域科创资源,深化与多方合作,完善科创金融组织架构,推出专属信贷产品。
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表示,张成喆对银行内部运营和区域市场的了解,是硬科技特色支行落地的保障,能帮助支行避开“水土不服”。同时,银行需完善风控模型,提升拨备覆盖率、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等。7月29日,西安银行董事会还审议通过了《关于发行金融债券(非资本类)的议案》,同意发行规模不超过100亿元的金融债券,旨在优化负债结构、支持特定资产业务投放。
王红英强调,新管理层应在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背景下,从多方面建立优质客户群体,强化金融科技手段,做好全流程管理,推动银行高质量发展。北京商报记者就新任管理层未来发展方向及提升盈利能力等问题向西安银行采访,截至发稿,暂未收到回复。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 以上内容由AI根据公开数据自动生成,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不希望您的内容在本站出现,可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要求撤下。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平台公开传播使用本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