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题|2024年度A股CFO数据报告:美的集团钟铮年薪946万,比亚迪周亚琳896万
作为上市公司核心管理层关键成员,财务总监CFO的地位与作用至关重要。新浪财经《2024年度A股CFO数据报告》显示,2024年A股上市公司财务总监CFO群体薪酬规模合计达42.70亿元,平均年薪为81.48万元。
分行业来看,公用事业行业CFO的年龄平均数约为48.48岁,薪酬平均数约为75.49万元。其中2024年薪酬最高为大众公用财务总监蒋贇,高达302.8万元,薪酬最低为深南电A财务总监张小银,根据年报披露2023、2024年薪酬均为0元。从整体薪酬分布来看,薪酬在50-100万元人数最多,共计56人,占比53%。
从CFO学历分布来看,博士、硕士、本科、专科、中职分别为2人、41人、49人、9人、1人,整体本科学历在CFO群体中占最大,同时高学历(硕士及以上)也占据了相当比例,体现出行业对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的较高要求。
公用事业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总监CFO群体中,共有7位在2024-2025年之间出现了违规情况,其中特瑞斯王粉萍及拓日新能余永米学历均为专科,凯天燃气张靖学历为中职——是否一定程度说明较低的学历会对公司财务透明度、合规性有一定影响。更值得关注的是,梅雁吉祥财务总监刘冬梅高达4次的违规记录,居行业之首。
梅雁吉祥财务总监刘冬梅2024年薪酬为63.95万元在行业内处于中等水平,然而她在2024-2025年期间高达4次的违规记录,居行业之首,再叠加她自2019年上任后的公司业绩表现,该薪资水平是否公允,值得深思。
刘冬梅出生于1974年,拥有会计师、高级管理会计师资质。她的职业履历堪称“亮眼”:从广东塔牌集团财务管理中心会计主管,到广东油坑建材财务部部长,再到蕉岭县油坑企业集团、广东能润资产管理财务总监,最终于2019年5月执掌梅雁吉祥财务大权。市场曾期待这位“资深财务人”能凭借专业经验,为公司筑牢财务根基。
市场曾寄望这位“十余年资深财务人”,能凭借专业经验为公司筑牢财务合规、业绩稳增的双防线。但现实却走向反面:履职六年,公司既未实现财务体系的规范化升级,反而在关联交易、收入核算、信披合规三大核心领域接连“爆雷”。
2022年,梅雁吉祥与梅雁中学之间存在经常性资金往来,但公司未对相关关联交易履行审议程序及披露义务。此外,公司还提前确认了收入,导致公司2022年合并报表多计营业收入1214.33万元、净利润少计116.24万元,占相关指标调整前比例分别为2.44%、2.01%;导致公司2023年一季度、半年度、前三季度合并报表均少计营业收入1214.33万元、净利润175.17万元,占2023年一季度相关指标调整前比例分别为18.48%、21.14%,占2023年半年度相关指标调整前比例分别为8.59%、10.83%,占2023年三季度相关指标调整前比例分别为5.38%、5.63%。因此,梅雁吉祥及包括刘冬梅在内的高管分别收到了来自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广东监管局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警示函。
2023年,梅雁吉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巨亏1.00亿元,但公司未按规定及时披露业绩预告,直至2024年3月16日才姗姗公布。在市场对业绩敏感度极高的当下,延迟披露直接导致投资者错失风险预判窗口,加剧股价波动冲击。因此,梅雁吉祥及包括刘冬梅在内的高管分别收到了来自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广东监管局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警示函及内部通报。
刘冬梅作为会计师、高级管理会计师,且拥有十余年的财务经验,理论上上述问题应该可以避免。然而现实却截然相反,系列违规的集中爆发,恰恰暴露其专业能力与履职态度的双重失位。
此外,刘冬梅在任期间,公司的业绩并没有改善,反而在近两年出现意外暴跌。刘冬梅2019年上任时,梅雁吉祥的业绩仍处于盈利状态,2019年收入为2.88亿元,归母净利润约0.60亿元。然而2020-2021年连续两年出现同比20%-30%的业绩下滑,虽然2022年业绩有较大的改善,但2023-2024年业绩却出现雪崩,收入分别为3.14亿元及3.5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3亿元及-1.38亿元,原本规模有限的盈利直接转为亏损。
数据来源:Wind
业绩波动的核心矛盾在于:刘冬梅作为财务总监,既未能通过财务管控熨平业绩波动,反而因信披违规、数据失真放大了市场对业绩的担忧。例如,2023年巨亏的“突然性”,与提前确认收入导致的前期数据“虚高”直接相关;关联交易的隐匿,也让市场怀疑公司资金使用的合理性——这些问题,本应是财务总监的核心管控领域。
刘冬梅63.95万元的年薪,虽并未超过行业的平均水平,但与梅雁吉祥的业绩表现、合规水平严重错位。2019-2024年,刘冬梅的年度薪酬分别为18.55万元、29.89万元、29.95万元、29.90万元、55.66万元及63.95万元,其薪酬水平不但没有因为公司业绩下滑及违规事件而减少,甚至2023年业绩较此前翻了一倍。未将“业绩稳定性、合规性”纳入核心考核指标,导致“负向贡献”与“正向激励”错位,将挫伤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信任。
责任编辑:公司观察
来源:新浪财经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