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作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中资银行,中国银行凭借百年跨境金融经验与覆盖境外64个国家和地区的服务网络,持续扮演着“主力军”角色,以实绩实效推动人民币在贸易结算、投融资、储备货币等领域的功能不断深化,为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注入强劲金融动能。
在筑牢清算网络根基方面,人民币国际化离不开高效、安全、便捷的跨境清算体系。中国银行深耕清算网络建设二十余年,从2003年全球首家人民币清算行落地,到如今构建起全面基础设施矩阵,持续夯实人民币跨境流通的“大动脉”。
目前,中国银行已在16个国家和地区担任人民币清算行,覆盖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关键区域,并包揽非洲地区全部三家清算行资格。今年6月,中国银行毛里求斯人民币清算行开业,进一步延伸非洲地区人民币服务半径。在东南亚,2025年万象分行获任老挝数字人民币清算行,为区域内数字人民币跨境使用奠定基础。
2024年,中国银行跨境人民币清算业务突破1300万亿元,同比增长40.05%,继续保持全球领先。这得益于其深度参与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建设,目前共有45家机构作为直接参与者加入CIPS,并代理全球超700家银行类金融机构间接参与,36家境外机构实现CIPS标准收发器上线,其CIPS直参行、间参行数量以及网络覆盖面均处于市场领先地位。
完善的清算网络不仅提升人民币跨境使用效率,也为中外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本币结算服务。如在中老铁路项目中,中国银行累计为项目相关客户提供结算、清算资金超200亿元人民币,开立保函超150笔,金额超55亿元人民币。
同时,中国银行作为首批参与数字人民币研发的金融机构,在跨境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深度参与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助力阿联酋央行完成首笔“数字迪拉姆”跨境支付交易;在老挝落地数字人民币清算服务;在澳门参与数字澳门元系统开发。
在赋能跨境使用场景上,清算网络是基础,场景应用才是人民币真正“活起来”的关键。中国银行围绕贸易结算、投融资、大宗商品等核心场景,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案,推动人民币从“可接受”走向“乐使用”。
在贸易结算领域,中国银行聚焦“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推动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常态化使用。如在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中国银行金边分行推动区内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超12亿元,人民币账户数和存款余额实现倍增。在广西,中国银行广西区分行落地多项数币创新业务。
在投融资领域,今年8月,中国银行在澳大利亚市场为全球头部铁矿石生产商筹组落地142亿元人民币国际银团贷款,这是澳大利亚企业首笔人民币银团贷款,也是迄今规模最大的非中资企业境外人民币银团贷款。在债市场,中国银行连续十一年保持银行间市场熊猫债承销份额榜首,累计协助超70家境外发行人发行近300只熊猫债,融资超5700亿元人民币,并落地多笔“首单”项目。
在大宗商品领域,中国银行推动铁矿石、纸浆、棕榈油等大宗贸易人民币结算,如在马来西亚推动棕榈油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刚果(金)实现3000万元以人民币计价铜产品销售交易。
在联动全球生态伙伴方面,人民币国际化需政策、市场、机构多元协同。中国银行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联动境外央行、金融机构、企业及国际组织等,构建开放、共享、安全的人民币生态圈。
截至2024年末,中国银行境外机构覆盖64个国家和地区,包括45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2024年,中国银行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量43.06万亿元,跨境人民币清算量1314万亿元,均居全球第一。
2025年6月,中国银行与CIPS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泰国子行与泰国汇商银行签约CIPS标准收发器合作协议。此外,中国银行连续12年发布《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2025年在香港举办人民币国际化论坛,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人民币国际化市场宣介活动。
在区域发展中,中国银行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布局。在粤港澳大湾区,推出“跨境支付通”业务和大湾区“开户易”产品;在海南自贸港,协助财政部发行60亿元离岸人民币国债,创澳门市场单笔债券发行规模新高。
从清算节点到场景贯通,从区域试点到全球生态,中国银行正以金融力量绘就人民币国际化的生动图景。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 以上内容由AI根据公开数据自动生成,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不希望您的内容在本站出现,可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要求撤下。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平台公开传播使用本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