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8月的最后一周,半导体行业热度依旧高涨,多家头部公司关键性并购消息不断,芯原股份、中芯国际、华虹公司等名字频繁出现。2025年8月28日,芯原股份宣布筹划收购RISC-V CPU(微处理器) IP企业芯来智融的全部或控股权。
芯来智融作为国内RISC-V赛道的早期入局者,手握全球首个RISC-V架构ISO 26262 ASIL-D车规认证,其IP方案已服务超300家全球客户,覆盖AI、智能驾驶等核心场景。东吴证券研报指出,此次收购将助力芯原补全CPU IP能力,强化全栈布局;民生证券也认为,这是国产IP企业整合生态的重要一步。
半导体IP授权业务可被理解为芯片产业的“零部件输出”,并非完整芯片硬件,而是兼有硬件底层模块、配套软件以及技术适配方案的组合式输出。芯原股份作为设计工厂+供应链仓库,客户公司或团队无需从零研发芯片核心模块,选取经过量产验证的IP模块组合适配,可大幅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流片失败风险,同时控制定制化成本。
据行业机构IPnest统计,芯原以1.6%的市场份额跻身全球半导体IP授权市场第八、国内市场第一,也是榜单前十名里唯一的中国企业。资源整合后继续扩张,芯原股份在半导体行业的竞争中增添优质筹码。
从市场格局看,ARM(软银旗下)、Synopsys两大国际巨头优势显著,仅这两家就合计拿下66%的市场份额,前七名厂商垄断了全球近八成的半导体IP市场。虽仅以较小份额进入榜单,但在国际巨头高度垄断的格局中,芯原作为唯一跻身前十的中国企业实现单点突破,可被视作中国半导体产业向上游核心环节进军的高价值范本。
芯原的核心竞争力源于技术领先性及库存丰富度两方面。其业务线覆盖GPU(图形处理)、NPU(神经网络处理)、VPU(视频处理)等六大类处理器IP,还拥有1600余个数模混合IP与射频IP,可灵活匹配AIoT、边缘计算、数据中心等多场景需求,是全球IP种类排名前二的供应商。
民生证券研报指出,芯原的IP已在云侧、端侧、汽车电子等关键领域实现深度落地。例如,在云侧及数据中心领域,公司VPU、NPU与GPGPU IP广泛应用,视频转码加速解决方案获得众多企业采用;在端侧领域,NPU IP服务多家客户的多款AI芯片,相关芯片全球累计出货近2亿颗,且已在知名企业的手机、平板电脑中量产出货。此外,芯原还为知名国际互联网企业提供AR眼镜的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务、为知名新能源车企定制国际领先的5nm智驾芯片。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中国IP厂商的机会来自对细分场景的深度挖掘,国际巨头难以兼顾所有细分需求,而中国企业可聚焦低功耗物联网、车规级安全等领域,通过定制化IP方案形成差异化优势。据公司最新半年报披露,芯原股份服务的客户名单中包含三星、谷歌、亚马逊、微软、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一众国际领先企业。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指出,芯原的突破得益于技术与生态的协同。其SiPaaS(芯片设计平台即服务)模式契合了当下半导体产业分工细化的趋势,芯原做平台、客户做应用创新,中小厂商得以用更低成本切入AIoT、边缘计算等细分赛道,而芯原则通过服务海量客户摊薄研发成本,形成正向循环。
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半导体设计的门槛,更推动了产业向专业化协作升级。不过,技术快速迭代要求平台保持先进性,客户多样化的定制需求也需要大量资源投入,但总体而言,为国产IP企业平衡研发与盈利提供了可行路径。
收购芯来智融是芯原补全关键技术的重要一步。此前,芯原在CPU业务上相对短板,而芯来智融是中国本土最早的RISC-V CPU IP供应商之一,虽规模不大,但凭借自研路线上线多条通用与专用IP产品线,已拿到超300家客户订单,覆盖多个领域,还有小米产投等知名机构投资。
郭涛强调,收购完成后,芯原不仅补全了全栈算力矩阵,更获得了适配RISC-V等开放架构的技术储备,意味着国产半导体产业有了自主可控的架构底座。随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国产替代进入系统作战阶段,芯原的生态网成为衔接IP研发、芯片设计、供应链生产等关键环节的中间桥梁。
在资本市场方面,芯原股份的研发投入始终是构筑IP壁垒、拓展生态边界的“生命线”。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达6.12亿元,同比增长7.6%;研发费用占营业总收入的比例达62.85%,在申万二级半导体行业165家上市公司中位列第五,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数量占比近九成,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支撑起其行业地位,也成为资本市场长期关注的核心逻辑之一。
在半导体国产替代浪潮与板块普涨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对芯原的研发驱动逻辑与国产卡位价值给予了明确认可。2025年1月2日至8月28日的160个交易日内,芯原股份股价累计上涨191.82%,大幅跑赢同期半导体板块涨幅,在165只半导体个股中位列第五。
不过,短期业绩波动也为其资本市场表现带来了阶段性考验。2022年公司实现盈利“摘U”,但“摘U”后受行业周期、研发投入摊销及项目确认节奏影响,2023年、2024年归属净利润分别亏损2.96亿元、6.01亿元,2025年上半年仍录得-3.2亿元归属净利润(同比增亏)。同期,公司综合毛利率同比下滑,财务费用因汇兑损益同比激增,应收账款占期末流动资产比例较高。
财经评论员张雪峰解释称,半导体IP企业的盈利波动与业务属性及行业现状相关。但2025年第二季度芯原已呈现明显回暖,营业收入环比增长49.9%,归属净利润亏损环比收窄54.84%,单季度的业绩修复印证了其IP业务在AI、车规等场景的需求释放。
尽管高额研发投入导致短期利润承压,但长期构筑的技术壁垒与平台复用能力,才是科技企业真正的护城河,这或许也是芯原作为国产半导体IP“销冠”,在资本市场中穿越短期波动、锚定长期价值的核心逻辑。北京商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尝试联系芯原股份方面,截至发稿时尚未得到回复。
(AI撰文,仅供参考)
相关标签:
Ai滚动快讯重要提示: 以上内容由AI根据公开数据自动生成,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不希望您的内容在本站出现,可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要求撤下。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平台公开传播使用本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