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电动化浪潮的双重推动下,2025年上半年锂电行业迎来了一场“强势反弹”。作为锂电核心材料环节的负极赛道,率先走出此前的调整周期,呈现出“量价齐稳、集中度提升”的向好格局。
在此背景下,人造石墨负极龙头杉杉股份(600884.SH)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8.58亿元,同比增长11.7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7亿元,同比增长1079.59%;两大核心主业合计实现净利润达4.15亿元。用实打实的业绩印证了行业复苏的强劲动能,展现出头部企业在产业周期切换中的核心竞争力。
负极赛道迎结构性优化
要理解杉杉股份的业绩爆发,首先需看清其背后锂电行业的“复苏大图景”。
2025年上半年,全球电动化与储能需求的双重拉动,让锂电行业摆脱了2024年的低谷期,进入“复苏-繁荣”的新阶段,且这种复苏并非单点突破,而是全产业链的协同增长。
从下游应用端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领跑”。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693.7万辆,同比大幅增长40.3%,这一增速不仅远超传统燃油车,更直接带动了动力电池需求的激增——同期动力电池出货量达到477GWh,同比增长49%。
更值得关注的是储能赛道的“爆发式增长”。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飙升至265GWh,同比增幅高达128%。这一数据背后,是全球各国对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调频需求的快速提升,以及储能利好政策的密集落地。
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储能,最终都指向同一个方向:锂电核心材料的需求迎来“量价齐升”的窗口期。
作为锂电池四大核心材料之一,负极材料行业的复苏态势尤为明显。
2025年上半年,全球负极材料需求延续高增长趋势,市场价格逐步趋于稳定,更重要的是,负极赛道正经历结构性优化。
一方面,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头部企业凭借技术、产能、客户优势,不断挤压中小厂商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新型产品的产业化进程加速,快充负极、硅基负极、硬碳负极等产品走向量产,为行业增长注入新动能。
“从产业链传导逻辑来看,下游需求的爆发会逐步向上游材料端渗透,而负极材料作为锂电池的四大主材之一,其需求弹性往往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的增长高度同步。”一位长期跟踪锂电行业的分析师表示,“当前行业的核心逻辑已经从‘去库存’转向‘提盈利’,而杉杉股份作为负极行业的龙头企业,自然会最先受益于这一轮行业复苏。”
在行业复苏的大背景下,杉杉股份的业绩表现“亮眼”。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8.58亿元,同比增长11.78%;归母净利润达2.07亿元,同比激增1079.59%;其中,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增长91.69%,环比增速同样显著。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杉杉股份“负极材料+偏光片”双主业战略的成功落地——负极业务成为拉动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偏光片业务则在压力中保持稳定,共同支撑起公司整体经营面的向好趋势。
据上海有色网(SMM)数据显示,上半年杉杉科技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领域的出货量稳居行业第一,市场份额高达21%,这意味着每卖出5吨人造石墨负极,就有1吨来自杉杉股份。
在产品结构上,杉杉股份的技术领先性进一步凸显,其快充负极产品的市场份额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同时,公司的新型硅碳负极、硬碳负极材料已成功导入下游客户。此前,杉杉股份在宁波布局了硅基负极产能基地,目前一期部分产能已投入试生产,并实现批量出货,成为行业内少数能够规模化供应硅基负极的企业之一。
除了产品技术优势,杉杉股份在客户资源上的“护城河”同样筑高壁垒。
2025年上半年,公司与宁德时代(CATL)、比亚迪、LG新能源(LGES)等全球头部电池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深化,稳定的客户结构不仅保障了公司负极材料的出货量,也为其参与下游技术迭代、提前布局新型产品提供了便利。
在降本增效方面,杉杉股份的“一体化布局”战略成效显著。公司在内蒙古、四川、云南等地建设了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基地,实现了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生产的全流程覆盖,不仅提升了产能规模,还借助当地的能源、资源优势降低了单位生产成本。
在生产工艺上,公司自主研发的厢式炉石墨化加工工艺升级至第三代,通过大箱体设计提升了装炉量,同时实现了整炉产品均一性的显著提升和能耗的大幅下降,进一步巩固了成本优势。
供应链的稳定性则是杉杉股份应对行业波动的“压舱石”。公司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多家地炼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针状焦、石油焦、煅后焦等负极核心原材料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从源头保障了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和成本可控。
在负极业务强势增长的同时,杉杉股份的偏光片业务也展现出“稳健韧性”。尽管受全球消费电子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偏光片业务面临一定压力,但公司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拓展车载偏光片等新兴市场,仍保持了稳定运营,为公司整体业绩提供了基本盘支撑。
抢占绿色转型“新风口”
杉杉股份的业绩爆发,不仅是企业自身竞争力的体现,更是行业复苏与政策红利共振的结果。
2025年上半年,国家层面密集出台多项支持锂电、储能行业发展的政策,为负极材料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储能领域,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要发展高性能负极材料、正极材料、电解液等关键储能材料,将负极材料纳入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支持范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交通运输部等三部委出台的《2025年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补贴实施细则》,通过补贴政策进一步刺激动力电池需求,间接拉动负极材料的市场空间;在电价机制方面,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新能源项目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禁止不当干预,这一政策不仅稳定了新能源发电企业的预期,也为储能行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市场化保障,进而带动储能用负极材料的需求增长。
“政策的持续加码,为锂电行业提供了稳定的发展预期,也让头部企业能够更有信心地投入研发和产能建设。”上述分析师表示,“对于杉杉股份这样的技术驱动型企业来说,政策红利将进一步放大其技术、产能优势,帮助其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除了把握国内政策红利,杉杉股份还在积极推进“全球化布局”,以应对全球锂电市场的增长需求。
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芬兰建设的10万吨负极材料产能项目进展顺利,已通过EIA(环境影响评估)环评公示。这一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杉杉股份辐射欧洲新能源汽车、储能市场的重要基地,有效降低关税、物流成本,提升公司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公司还与Falcon Energy Materials plc.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拓展天然石墨材料市场,进一步完善全球供应链布局,快速响应全球客户对高性能负极材料的需求。
从技术积累来看,杉杉股份在负极赛道的“先发优势”难以复制。自1999年开始产业化负极材料以来,公司在锂电池负极材料领域已拥有20多年的研发和生产实践经验,是国内负极材料产业的“先行者”和“技术引领者”。负极材料子公司宁波杉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先后入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则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这些荣誉背后,是公司深厚的技术沉淀。
截至2025年6月30日,杉杉股份在负极材料领域已拥有授权专利359项,其中包括12项国际专利、234项国内发明专利和113项实用新型专利。
对于负极材料下半年的走势,业内普遍持乐观态度。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持续提升、储能“抢装潮”的延续,锂电行业的高景气度有望进一步延续,负极材料作为核心环节,其需求增长将更具确定性。在此背景下,杉杉股份凭借其在技术、产能、客户、供应链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有望继续享受行业复苏的红利。
从行业层面来看,负极赛道的“结构性机会”仍将持续。
随着下游客户对锂电池能量密度、快充性能、循环寿命要求的不断提升,快充负极、硅基负极、硬碳负极等新型产品的市场需求将快速增长。杉杉股份作为这些领域的技术领先者,有望凭借产品优势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同时,行业集中度的提升趋势将继续,头部企业的竞争壁垒将进一步强化。
对于投资者而言,杉杉股份的中报业绩不仅验证了其投资价值,更展现出其在行业周期中的抗风险能力和增长潜力。随着双主业战略的深入推进、全球化布局的逐步完善、技术创新的持续加码,杉杉股份有望在锂电行业的“黄金发展期”中实现更大的突破,为投资者带来长期回报。
来源:东方财富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