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联姻韩潮巨头,“世界征程”不易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瑞财经 6661阅读 2025-09-06 04:56

Ai快讯 近日,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安踏集团与韩国时尚平台 MUSINSA 共同宣布,将成立合资公司“MUSINSA 中国”,共同运营韩国时装业务在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的市场。根据协议,安踏持股 40%,MUSINSA 持股 60%。该合资公司尚待监管部门批准,预计于 2025 年 9 月底前完成交易。这一合作被视为安踏在“单聚焦、多品牌、全球化”战略下对时尚产业的一次重要探索。

中国服装行业战略专家杨大筠表示,成立合资公司对安踏而言既是投资性尝试,也是对时装板块尤其是潮牌市场增长可能性的探索。从短期看,此举符合安踏寻找新增长曲线的需求;从长期战略出发,安踏仍将核心重点放在体育领域,因为体育业务是其根本与基础。此外,随着韩流近年来在国内式微以及快时尚品牌的激烈竞争,合资公司或需面对本土化运营之类的多重挑战。

安踏与 MUSINSA 的此次合作并非突发之举。早在今年 1 月,安踏已斥资 500 亿韩元(约合 2.64 亿元人民币)收购 MUSINSA 约 1.7%的股份,为此次合资埋下伏笔。MUSINSA 作为韩国最大的时尚电商平台,旗下拥有超过 10000 个品牌,年交易额超过 4 万亿韩元(约 205.2 亿元人民币),在韩国年轻消费者中具有广泛影响力。其自有品牌 MUSINSA STANDARD 曾获选为韩国代表团设计及供应 2024 年巴黎奥运会开闭幕式制服。

杨大筠认为,安踏此次属财务投资,看中的是 MUSINSA 成熟的商业模式与运营技术,并不直接参与平台搭建。该平台引入中国后长期增长有限,一方面,韩国时尚因韩流文化影响力下降,中国本土时尚产业崛起、设计能力提升,消费者民族自信增强及市场选择多元化,吸引力减弱;另一方面,中国市场快时尚品牌竞争激烈,Zara、优衣库等布局加快,即便短期有年轻人追捧,也难现泡泡玛特级影响力。

事实上,安踏此次与 MUSINSA 的合作,是其多年来多品牌战略的延续。2009 年,安踏集团以 6 亿港元收购亏损中的 FILA 中国业务,并将其打造为年营收超 266 亿元的“现金奶牛”。此后,安踏陆续与迪桑特、可隆成立合资公司,控股其大中华区业务;2019 年联合财团收购亚玛芬体育,将始祖鸟、萨洛蒙等高端户外品牌纳入麾下;2023 年又收购女性运动品牌 MAIA ACTIVE,进一步补全垂直领域布局。2025 年 4 月,安踏以 2.9 亿美元全资收购德国户外品牌 Jack Wolfskin(狼爪),将其定位于大众至中端户外品牌,与旗下高端户外品牌形成互补。

鞋服行业专家马岗表示,安踏通过多年来自营和合资运营,积累了丰富的供应链经验和人才储备,形成显著的能力溢出效应。投资 MUSINSA 可视为该效应在时尚领域的一种延伸,未来若运营成效符合预期,安踏在时尚圈或会有更多类似投资、合资的案例。

在多品牌战略下,安踏上半年实现总收入 385.44 亿元,同比增长 14.3%;净利润下降 8.9%至 70.3 亿元。其中,包括可隆、迪桑特在内的其他所有品牌表现亮眼,业务收入为 74.1 亿元,同比增长 61.1%。

但多品牌战略也带来一定挑战。一方面,主品牌与 FILA 的增长已有所放缓,盈利能力承压。主品牌安踏营收增速持续放缓,2025 年上半年增速仅为 5.4%;FILA 的增长呈现明显波动,2025 年上半年 8.6%的增速虽略有改善,但相较其高速增长期仍显乏力。盈利层面,2025 年上半年,安踏主品牌毛利率降至 54.9%,FILA 毛利率降至 68%,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 1.7%和 2.2%。另一方面,狼爪并入报表后,使得安踏上半年库存周转天数增至 136 天,较去年同期上升 22 天。

当前运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李宁接替安踏成为 2025 - 2028 年中国奥委会及中国体育代表团官方体育服装合作伙伴,进一步强化其在专业运动领域的专注,持续回归运动主业。安踏此次与 MUSINSA 成立合资公司则是补全时尚板块拼图,朝着更多元、更潮流的方向布局。运动零售巨头滔搏也在不断丰富其品牌矩阵,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的复杂性。

服装品牌管理专家程伟雄表示,对于安踏而言,需先明确各品牌的主次层级与核心定位,清晰划分专业、大众、时尚类品牌的边界,针对国内外市场特性制定差异化运营策略。在此基础上,还需强化品牌间的协同性,聚焦核心品牌培育,避免“战线过长”导致资源分散,给予各品牌充足的成长周期,而非盲目追求扩张速度。同时,要着力提升品牌运营质量,聚焦长期品牌价值的沉淀与积累,同步优化库存周转、研发创新等内部运营环节,夯实多品牌战略的实施基础。

此外,安踏始终将全球化视为其发展的核心战略,但实现从“中国安踏”到“世界安踏”的跨越,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安踏先通过国际并购与合作实现“软性出海”,输出其成熟的零售运营体系和经验,再逐步推动主品牌的自主出海。

马岗认为,安踏仍处于出海早期阶段。与科技产品不同,服饰出海承载着中国文化与设计理念,难度更大。这也表明了安踏选择以收购海外品牌作为全球化突破点的战略考量。

从区域布局来看,安踏将东南亚作为海外扩张的重点市场,使东南亚成为集团全球第二大市场。同时,安踏进一步开拓中东和非洲市场,零售网络已覆盖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埃及和肯尼亚等国。在北美、欧洲等成熟市场,安踏则通过与头部经销商合作、开设品牌体验店等方式进入。2025 年 9 月,安踏品牌在美国洛杉矶比弗利山庄开设北美首间旗舰店。

在组织架构方面,安踏于 2023 年年初成立东南亚国际业务部,2024 年 2 月设立国际事业部,并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为全球化运营提供支撑。

然而,安踏的出海之路仍显缓慢。截至 2024 年,安踏线下总门店超 1.2 万家,但海外门店占比仅约 2%,国际化仍处初步阶段。

杨大筠分析,安踏出海面临诸多挑战,如 FILA、迪桑特、可隆等品牌仅持有大中华区经营权,无法为海外扩张提供支撑;主品牌“安踏”国际认知度有限,品牌重塑需投入大量资源且成效不确定;收购的狼爪、亚玛芬体育等户外品牌整体市场规模有限,且核心户外市场增长放缓,难以支撑全球化增量需求。此外,东南亚市场容量有限,北美市场则被耐克、阿迪达斯主导,安踏需长期投入以建立品牌认知。

程伟雄建议,安踏推进全球化需构建中长期规划,将其视作一项系统性工程分阶段推进。区域拓展路径上,应优先选择文化相通的市场作为起点,在逐步积累全球化运营经验、验证模式可行性后,再向半核心市场、核心市场梯度推进。品牌建设方面,需推动从“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转型,通过产品优化和文化输出提升品牌溢价,避免陷入价格竞争。

(AI撰文,仅供参考)

来源:瑞财经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