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近日,记者走访了解到,在武汉经开区核心腹地的南太子湖超级充换电站,市民吴先生体验了车辆向电网反向送电。在用电晚高峰电价处于尖峰价格时,他用手机扫码站内V2G专用充电桩,选择“峰谷放电”模式,车辆接入华中区域虚拟电厂调度系统开始送电。吴先生表示,在家低价充电后放电收益可观,若单次放电30度,收益可覆盖一周多上下班出行成本,长期来看电动汽车能成为“移动充电宝”。
在全球加速能源转型的背景下,V2G(Vehicle-to-Grid,车辆到电网)技术成为我国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目前,全国各大城市已相继建立起V2G规模化应用试点。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新能源汽车储能研究所副所长李立理预测,今年年底或明年上半年,我国V2G试点可能会迎来类似DeepSeek的现象级事件。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式增长,保有量从2014年的12万辆飙升至2024年的3140万辆,充电负荷也持续攀升。标普全球电力与可再生能源研究高级总监彭澄瑶指出,若全国一半私人充电桩或公用桩同时充电,负荷规模巨大。同时,电动汽车无序充电加剧了电网峰谷差,冲击供电安全,还让用户承担更高充电成本,公共充电桩也常出现排队限流情况。
V2G技术成为破解电动汽车普及与电网安全协同难题的关键路径。链宇科技CTO(技术总监)陈欢介绍,V2G主要通过技术实现“车 - 桩 - 网”的双向协同,既能让充电行为精准可控,又能在用电高峰或清洁能源出力不足时向电网送电,使电动汽车从“电网负担”变为“移动储能单元”。
为推动V2G技术发展,国家多部门联合发布相关政策。2023年底,明确在2025年底前建成5个以上示范城市以及50个以上双向充放电示范项目;今年4月,公布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标志着我国V2G进入规模化验证新阶段。地方层面,各地也积极突破V2G收益结算卡点,如广东省发改委明确新能源汽车向电网反向输电的电价模式,为私家车用户提供套利空间。陈欢认为,地方电价政策是V2G推广的催化剂,能激发车主参与和行业投资热情。
然而,V2G规模化推广仍面临诸多瓶颈。多名行业人士表示,当前关键瓶颈在于“生产关系”。由于V2G充电桩尚未规模化降本,电网结算体系和收益分配机制未落地细化,车企、电池企业与充电运营企业难以平衡投资回报,车主也顾虑放电时间消耗和电池寿命问题,行业整体参与意愿度不高。
广州市车主樊先生的经历就反映了这些问题。他尝试V2G后收益不错,但因放电耗时、场地不便以及担心影响电池寿命,已许久未再参与。车主担心频繁充放电影响电池寿命,根源在于车企针对V2G的电池质保体系缺失。同时,应用场景不同也导致收益分配差异,影响V2G规模化推广。目前,V2G主要应用于居民区家用私人充电桩、办公园区和公共场站三大场景,其中居民区场景商业模式较清晰,推广难度相对较低;办公园区和公共场站则面临标准统一、利益分配、充放电便利性等复杂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V2G走向规模化,需解决好车企、桩企、电网的利益分配问题,调动各方积极性,同时解决成本、标准、政策、机制等难点。当前,V2G技术已具备扎实的生产力基础,V2G充电桩设备成本下降速度超出预期,随着产业规模化发展,未来有望实现单双向平价。
要调动车主参与意愿,需解决电池质保顾虑。李立理建议,短期内可通过财政补贴扶持相关企业,车企也应探索市场化路径。目前,已有部分车企推出针对性质保方案,如广汽集团旗下昊铂品牌为参与V2G的车主提供增收和动力电池终身免费质保。
从长效收益机制来看,上网电价等政策和机制至关重要。目前全国统一的电价政策尚未出台,导致V2G充电桩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身份不明确,难以算清收益模式。兆瓦云创始人刘沅昆建议,电网应调整运行方式,制定管理手段,设立交易品种,增设基础配套设施,以推动V2G技术发展。
(AI撰文,仅供参考)
来源:瑞财经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