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连亏两季,子公司经营不善拖累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瑞财经 7344阅读 2025-09-09 13:32

Ai快讯 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我国航天产业在政策与资本加持下,正持续向市场化、商业化方向转型,兼顾产业规模化建设与高质量监管,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然而,作为营收、市值规模居前的航天装备中央国有企业,中国卫星在广阔市场前景中的业绩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从业绩数据来看,自2023年起,中国卫星业绩渐入疲软期,营收、净利润连续2年下滑。今年上半年,公司连续2个季度净利润亏损,尽管营收同比增长28%,但净利润亏损额达3049.15万元,呈现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其主要收入来源——卫星研制及卫星应用系列产品的毛利增长乏力,今年上半年毛利同比下滑近27%,2024年全年下滑26.31%。过去5年,中国卫星多次在单个季度出现业绩亏损,2023年初至2025年二季度共有5个季度净利润呈亏损状态,且净利润同比增速持续低于航天装备行业整体水平。2024年,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超80%,而行业整体仅下滑27.07%;今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超450%,同期行业整体下滑50%以内。

公司解释称,在宇航制造方面,卫星系统研制业务可确认收入同比下降,但日常经营及备产准备等支出持续发生;宇航部组件产品交付量虽显著增加,但交付增量以毛利率较低的商业航天产品为主,对利润贡献较小。在卫星应用方面,部分产品处于升级换代过渡期,市场竞争激烈,几家子公司经营情况尚未明显好转。

成本控制方面,自2021年以来(2023年除外),中国卫星营业收入同比增幅持续低于营业成本增幅。2024年营收同比下滑25.06%,营业成本下滑幅度略低于25%;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8%,但营业成本同比增幅超41%。公司表示,这一方面是营业收入增加带来的营业成本相应增加,另一方面是宇航部组件产品交付增量以低毛利率商业航天产品为主,导致营业成本增幅高于营业收入增幅。

资产负债率上,近年来中国卫星维持在40%上下,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达到41.45%,创2022年以来新高。而自2022年以来,航天装备行业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持续低于35%,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低于32%,远低于中国卫星。

ESG方面,今年1月沪深北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涵盖气候变化等多方面内容。但中国卫星ESG报告在环境维度的定量指标信披透明度过低,应对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面定量信息过少,且多年来均存在这一问题。在量化议题上,员工流失方面,截至2024年末员工总数3159人,较上一年减少260人,员工总数逐年下降,2024年人均创收下降至接近163万元,较上一年下降近20%。在分红与回购方面,2024年公司现金分红率有所提升,但自上市以来从未实施回购,自2020年以来股东也未开展增持,同期航天装备行业多家公司实施回购,且中国卫星上市以来分红率27.48%,低于行业平均的30%。

公司在财报中提示多重风险,包括产业政策调整及客户集中风险、市场竞争风险、技术创新风险等。其业务受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影响大,客户集中,主要用户采购政策和策略调整会对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若不能及时满足市场技术创新需求或新产品未达预期,也将对生产经营和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AI撰文,仅供参考)

来源:瑞财经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