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公募基金行业交出了一份“双重答卷”。财报显示,有8家基金公司营业收入突破10亿元,其中易方达、华夏和广发稳居前三,半年收入分别达到58.96亿元、42.58亿元和38.98亿元;同期共有11家机构净利润超过亿元,头部公司依旧保持强劲盈利能力。
但与亮眼的财务报表并行的,是投资端冷热不均的真实体验。华夏基金凭借主动权益和指数增强,在股票差价上斩获约266亿元收益,而广发基金则录得约-58亿元亏损。与此同时,博时、汇添富和天弘分别在债券差价、票息与货基利息上展现稳健“底盘”。
公司维度:利润扩张与渠道差异
2025年上半年,基金行业头部公司优势依旧明显。数据显示,有22家公募基金公司营业收入突破1亿元,其中8家超过10亿元,易方达、华夏和广发分列前三,收入分别为58.96亿元、42.58亿元和38.98亿元。同期共有11家机构净利润超过1亿元,其中三大龙头均突破10亿元,易方达以18.77亿元居首。值得注意的是,还有11家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幅超过一成,多为中小型公募,显示出市场回暖期“后排”弹性更强。
在费用结构上,不同公司差异突出。客户维护费占管理费比例,反映了渠道依赖与让利强度。行业集中度约在三成,易方达、富国、广发、博时、南方、嘉实等处于“主流带”,其中华夏基金的比例仅约26%,直销与机构资金比重更高,渠道成本相对可控。相对而言,汇添富、工银瑞信、兴证全球、交银施罗德、中欧、东方红资管等超过35%,虽覆盖广,但利润更依赖规模和净值弹性来对冲。
华泰柏瑞与天弘基金是另一类:两者客户维护费占比均低于20%,背后是单品决定结构。华泰柏瑞依赖沪深300ETF,天弘依赖余额宝,两类产品直连渠道短、销售服务费更低。尤其华泰柏瑞,其沪深300ETF费率在2024年底大幅下调,中报已显现收入承压,“以价换量”的效果尚待检验。
头部公募的托管费/管理费比值则较稳定,多数公司在22%-24%,议价空间有限。整体来看,头部公司保持了稳健的“费—利”结构,但渠道成本分化明显,华夏是头部中“效率型”代表;华泰柏瑞、天弘受单品塑造;而客户维护费长期在三成以上的公司,则必须依赖规模和业绩放大来对冲成本。
基金维度:差价与现金流的两类盈利模式
2025年上半年,基金收益构成清晰分化:一类依靠市场上行带来的差价型收益(股票差价、债券差价),一类依赖稳定现金流(票息、股息、存款利息)。前者弹性大,决定上行空间;后者稳健,决定抗波动能力。
股票差价方面,华夏基金以约266亿元居首,显示其主动权益与指数增强产品在上半年跑在行情主线:β暴露充分、α贡献有效、产品覆盖广。广发基金则录得约-58亿元居末,亏损集中在赛道型产品——如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期持有混合亏损28.1亿元、广发高端制造股票亏损26.3亿元,说明其风格与市场错位,仓位与分散度管理不足,呈现“集中—回撤大”的典型。
债券差价方面,博时与广发均超百亿元,易方达位列第三。原因在于固收AUM体量大、产品谱系完整,叠加利率与期限结构的有利波动,形成“久期×仓位×规模”的乘数效应。广发虽股端失利,但债端强劲,呈现“股弱债强”的对冲格局。
债券利息收入方面,汇添富居首,靠的是“底盘”优势:中短债、纯债定开、二级债、可转债布局深广,票息持续入账,利润韧性强。存款利息方面,天弘基金约40亿元,其中余额宝贡献超36.7亿元。
综上,华夏是权益高弹性代表;广发依靠债端托底;汇添富以票息厚底稳健盈利;天弘则由货基现金流铸就确定性。投资者的“真实感受”与公司财报的盈利曲线并不完全一致:前者切身感受到盈亏冷暖,后者依靠管理费和产品结构维持稳定。
2025年中报折射出清晰对照,公司端的利润表显示“赚钱能力”依然稳固,而基金端的收益构成则让投资者直面市场冷热。行业的稳定性取决于费率与渠道结构,投资端的波动则取决于资产配置与风格匹配。
来源:财中社
来源:财中社
相关标签:
Ai滚动快讯重要提示: 以上内容由AI根据公开数据自动生成,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不希望您的内容在本站出现,可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要求撤下。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平台公开传播使用本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