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9月9日晚间消息,永太科技(002326.SZ)宣布与合作方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上海永太芯氟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太芯氟”)。自切入锂电池材料领域以来,永太科技已明确将补锂剂技术列为关键研发方向之一,以提升其在高端电池材料领域的竞争力,不过该技术距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仍需时日。
公告显示,本次设立永太芯氟是基于公司业务发展需要,永太芯氟将作为公司中长时锂电池技术开发项目的产业化载体。其中,永太科技认缴出资670万元,持股比例为67%;高悦和王兵杰分别出资200万元和130万元,对应持股比例为20%和13%。
今年3月,永太科技宣布与复旦大学签署《技术开发合同》,双方围绕中长时锂电池技术展开合作。研究目标是通过新材料与新机制的开发,实现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的大幅提升,突破万次充放电的技术瓶颈。双方约定,研发成果及相关知识产权将由双方共同拥有。
在实现中长时技术方面,锂电池企业普遍通过研发超大容量电芯、提升循环寿命和增强系统集成度等方式来达成。其中,补锂技术被视为实现更高性能、更长寿命锂电池的重要路径之一。永太科技与复旦大学合作的中长时锂电池技术开发项目,最受关注的是利用三氟甲基亚磺酸锂作为补锂剂。
今年2月中旬,复旦大学研发团队提出“外部供锂”全新思路,利用AI与有机电化学方法设计出锂载体分子三氟甲基亚磺酸锂(CF₃SO₂Li),能够像药物一样“注射”进衰减电池,精准补充缺失的锂离子,使电池恢复容量。该方法有望为废旧电池再生提供全新路径,实验结果显示,经过处理的电池可实现数万次循环寿命,显著突破传统500 - 2000次的限制。
永太科技方面表示,公司在氟精细化工和锂电池材料领域已有完备的产业链布局,合资公司将整合科研与产业化优势,致力于推动该项技术实现商业化应用。
在与复旦大学确定技术合作后,中长时锂电池技术开发项目多次被投资者问及何时实现产业化。由于电池材料的研发存在周期长、机理复杂、产业化变量多等特点,能否真正实现万次循环并具备经济性,仍需持续验证。对此,永太科技在7月的投资者互动平台上披露,该项目正有序推进,阶段性成果已在下游验证中符合预期,但相关补锂剂产品尚未形成规模化收入,短期内对公司业绩影响有限。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