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科创板日报》9月14日讯(记者 余诗琪)半导体投资领域近期动作不断,各地国资半导体产业基金正从“规划”迈向“实战”。
近日,注册资本达207.2亿元的长存三期(武汉)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长江存储董事长陈南翔,业务覆盖集成电路制造、设计与芯片销售等核心领域。其背后湖北国资身影显著,由光谷金控、江城基金、长江产投按40%、40%、20%比例持股的湖北长晟三期,以103.2亿元出资拿下49.8068%股权,与长江存储共同推动三期公司落地。其中,江城基金作为武汉市2024年新设立的市属母基金,首期规模120亿元,明确聚焦泛半导体产业链,此次入股长存三期标志其进入实质性投资阶段。事实上,去年成立的大基金三期及上海、北京、浙江、江苏等地的集成电路产业基金,都在今年开始了项目出资或设立子基金。
大基金三期是推动半导体产业链发展的重要“国家队”,2024年正式注册,规模达3440亿元。今年1月,由其持股99.9%的三支子基金(华芯鼎新、国投集新、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先后完成备案,注册资本分别为930.93亿元、710.71亿元、600.60亿元。截至目前虽暂无公开投资动态,但在9月12日,首个潜在被投项目信息浮出水面。当晚,上市公司拓荆科技子公司拓荆键科拟以投前估值25亿元的价格,融资不超过10.395亿元,国投集新拟以不超过4.5亿元认缴新增注册资本192.1574万元,交易完成后持股约12.7137%。若进展顺利,拓荆键科或将成为大基金三期投向的首个半导体项目,该投资延续了大基金“补链强链”逻辑,释放出“精准发力、快速落地”信号。
在地方层面,上海作为半导体产业重镇领先一步。去年成立的国投先导集成电路基金,注册资本450.01亿元,今年先后出资设立五支子基金,合作方既有国资机构,也有市场化机构。新近与元禾璞华共同设立的子基金,将立足上海发挥双方优势,覆盖全产业链投资机会,共建产业生态。此外,国投先导还在4月参与了华力微的C轮融资,持有7.98%股份。
江浙两省也积极布局。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与无锡市共同出资设立的50亿元无锡集成电路产业专项母基金,近日披露首支拟参股子基金动态,即总规模20亿元的中电科(无锡)电子基础产业战新投资基金,还与毅达资本签约合作成立20亿元产业子基金。浙江省集成电路产业基金落在绍兴,总规模50亿元的浙江富浙绍芯集成电路产业基金虽在招引子基金GP,但已完成两笔直投,年初出资芯联集成子公司芯联先锋,上月入股晶瑞电子,两家公司产能可观,分别聚焦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国产化替代和碳化硅材料研发制造。
进入2025年,地方集成电路母基金设立节奏出现变化,未见新的省级集成电路母基金成立,新基金集中在深圳、杭州。杭州由矽力杰联合出资组建的50.01亿元基金,投资方向与矽力杰产业布局相关,聚焦细分领域。深圳则在7月出台相关措施后,成立总规模50亿元的深圳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聚焦本地产业链完善。
一位长期跟踪半导体领域的投资人表示,半导体产业“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与区域经济实力、产业基础深度绑定,各地设立大规模半导体专项基金的热情不再高涨,现在更看重项目储备。集成电路母基金落地区域需具备成规模的完整产业链和行业引领性的龙头企业,这使得资本布局呈现“集中化”与“分化性”。这种趋势对半导体产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可能加剧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机遇在于重点城市集中投入能整合资源,突破技术短板。
(AI撰文,仅供参考)
来源:瑞财经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