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斥资50亿美元入股英特尔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瑞财经 716阅读 2025-09-27 03:32

Ai快讯 近日,英伟达(NASDAQ:NVDA)和英特尔(NASDAQ:INTC)宣布达成合作,英伟达将以23.28美元/股的价格收购英特尔普通股,共投资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5亿元)。交易达成后,英伟达成为位列美国政府之后的英特尔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预计超过4%。合作声明公布后,英特尔股价一度涨幅超30%,市值飙涨约265亿美元,显示出资本市场对此次合作的积极预期。

双方在共同声明中表示,将共同开发多代定制化的数据中心和个人计算产品,以加速超大规模计算、企业级及消费级市场的各类应用与工作负载的处理。在数据中心为主的服务器市场,英特尔将为英伟达定制CPU芯片,这些芯片将被集成到英伟达AI基础设施平台中,与英伟达显卡协同工作;在个人计算为主的消费者市场,英特尔则将推出配备英伟达GPU芯片组件的个人电脑系统级芯片(SoC)。

虽同在半导体行业,但英伟达与英特尔因主营业务领域差异,长久以来竞争关系并不明显,此次合作令市场颇感意外。然而,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这是早有伏笔的“情理之中”。

随着英伟达在过去两年AI算力大潮中崛起为市场霸主,在数据中心AI加速卡市场份额超80%。但竞争也日益激烈,超大规模云服务商的自研芯片侵蚀传统芯片厂商市场份额,英特尔、AMD等传统芯片巨头也在加大AI领域投入。英特尔虽在CPU市场长期占主导,但在AI芯片领域一直努力追赶。

在个人消费级芯片方面,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超一半个人电脑仍未采用独立显卡,英特尔处理器在个人电脑(不含平板)市场出货量占73%。此次合作有望帮助英伟达拓展庞大个人电脑用户基础。

产业环境也对合作产生影响。全球数据中心加速卡市场规模预计持续扩张,但行业已进入“增量放缓、存量竞争”新阶段。产业变化催生异构计算成主流、定制化需求激增两大趋势。英伟达缺乏x86架构控制权,英特尔在AI赛道落后,产业空白为合作埋下伏笔。

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指出,英伟达自行开发Windows on ARM处理器不确定性高,绑定英特尔可将x86架构纳入产品体系,既能提升利润率,更能构建“CPU+GPU”生态闭环。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此举瞄准250亿 - 500亿美元市场机会。

反观英特尔,过去五年股价跌超30%,2024年亏损超100亿美元,在AI与GPU领域双双落后。引入英伟达不仅获得现金流“输血”,更能借助其CUDA生态与市场热度重返核心战场。双方团队已秘密研发数月,即将推出的“x86 RTX SoC”把CPU与GPU集成封装,能效比将远超传统方案。

达成合作后,双方将走向更深层次的“竞合”模式。凭借英伟达CUDA生态系领先优势,英特尔有望为轻薄型与商用PC带来显著效能提升,也能提升研发支出效率。

在云服务商芯片市场,英伟达和英特尔的合作旨在提供更具定制化和集成度的解决方案,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或改变云服务商自研芯片进程,为云服务商提供新选择。

AI PC市场也可能被改变。英伟达与英特尔的市场领先地位,将使ISV优先依照其标准进行软件开发与优化,提高竞争对手建立替代生态系的难度。但最终成果取决于双方能否有效整合技术,距离首款合作产品上市还有约两年时间,不确定因素需密切关注。

AMD作为英伟达和英特尔共同的强劲对手,将面临巨大压力。英伟达与英特尔联手,未来客户可能看到高度优化的“CPU+GPU”打包方案,对单一产品线或生态相对较弱的AMD而言是巨大挑战。

整体而言,业界对此次合作给出相对积极预期,认为这是技术、生态和市场的深度融合,将推动芯片设计、封装和软件生态进一步整合,未来全球半导体产业可能出现更多跨公司、跨架构的联合研发项目,加速产业创新步伐。

不过,英特尔股权重构背后也现隐忧。8月22日,美国政府宣布以20.47美元/股的价格收购4.333亿股英特尔普通股,股权占比为9.9%。美国政府虽为被动持股且无治理权,但交易条款暗藏进一步介入空间。美国国内智库卡托研究所斯科特·林西科姆批评美国政府“突破市场边界”,认为政府入股让现有股东承担损失,还可能干预战略决策。

罗国昭认为,英伟达入股不会改变美国政府在芯片领域的政策走向“混合所有制+直接参与”模式。这一变化虽可短期内加速政策效率,但会带来市场化效率、治理透明度与国际竞争对手反制的风险,全球投资者与厂商未来几年需重新抉择技术路线、供应链布局与合规策略。目前,英特尔18A工艺已承接英伟达试产订单,若良率突破可能成为台积电替代选项。但斯科特警告,这可能侵蚀芯片产业创新活力,全球新兴市场加速自主创新或成打破美国阵营垄断的关键变量。

(AI撰文,仅供参考)

来源:瑞财经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