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中国经营报记者顾梦轩、李正豪广州、北京报道。9月25日晚间,上纬新材(688585.SH)发布公告,因公司股票价格在7月9日至9月25日多次触及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及严重异常波动情形,且最近两个交易日连续20%涨停,公司将对股票交易波动情况进行停牌核查。经申请,公司股票于9月26日开市起停牌,自披露核查公告后复牌。
这一系列情况与智元恒岳要约收购上纬新材密切相关。9月24日晚间,上纬新材公告称,当日收到智元恒岳出具的《要约收购报告书》。此次预定收购上纬新材股份数量为1.49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7%,要约价格为7.78元/股,要约收购所需最高资金总额约为11.61亿元,要约收购期限为2025年9月29日至同年10月28日。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入主上纬新材,对智元机器人而言,是其首次通过资本市场实现战略协同,将加速其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布局。对上纬新材来说,获得智元机器人技术赋能与资金支持,有望从传统材料企业转型为机器人核心材料供应商,实现“材料—机器人”产业链整合。上纬新材股价年内暴涨近19倍,也印证了市场对这一协同价值的认可。
智元机器人推出的收购主体系智元恒岳以及致远新创合伙,这是智元机器人及其核心团队共同出资设立的持股平台。9月23日,上纬新材公告称,股东SWANCOR萨摩亚、STRATEGIC萨摩亚及金风投控协议转让公司股份事宜已完成过户登记手续。权益变动后,收购主体合计拥有上纬新材29.99%的股份及表决权,上纬新材控股股东由SWANCOR萨摩亚变更为智元恒岳,邓泰华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同时,以智元恒岳受让股份为前提,其还拟通过部分要约收购方式进一步增持上纬新材股份。
对于此次收购对上纬新材和智元机器人的影响,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指出,交易将推动双方实现深度战略协同。对智元机器人而言,控股上市公司可加速资本运作效率,获取低成本资金支撑具身智能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落地,还能依托上纬新材供应链资源优化硬件生产成本结构。对上纬新材而言,引入科技企业实控人有望注入创新动能,推动传统业务向高端材料转型,探索“AI + 材料”交叉赛道,但需警惕跨业整合中的管理协同风险。
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张思远认为,上纬新材从传统化工材料转向具身智能产业链上游,可开拓机器人材料市场,智元机器人或注入AI芯片研发能力推动其向高端制造转型。对智元机器人而言,收购有助于实现业务协同与技术赋能,提升产品续航能力与毛利率;控股科创板上市公司为后续融资、分拆业务奠定基础;通过“协议转让 + 要约收购”分步操作,最终将持有上纬新材66.99%股权,形成稳定控制权。
自今年7月初上纬新材披露股权协议转让及要约收购方案以来,公司股价大幅飙升,从7元/股左右涨至100元/股附近。9月25日,股价触达132.10元/股历史高点,7月8日至9月25日累计上涨1597.94%。若以年内最大涨幅统计,上纬新材成为首只“20倍股”。截至9月25日收盘,录得20%涨幅两连板,报132.1元/股,股价自4月9日迄今累计最大涨幅达1998.75%。
此次智元机器人通过“收购股份 + 原控股股东放弃表决权 + 主动要约”三步走方式完成收购。第一步,收购主体通过协议转让从原控股股东等处受让29.99%股份,耗资约9.41亿元。此时原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仍近54%。第二步,原控股股东放弃表决权,上纬新材实控人变更为邓泰华。第三步,收购主体拟通过部分要约收购进一步增持37%股份,要约收购金额预计约11.61亿元。
鹿克岛科技创始人兼CEO卢克林表示,“三步走”是监管红线内的最优解,整套操作60天完成,比IPO快一年,比借壳少一次重组审核。田利辉称,该策略彰显战略智慧,既规避监管风险,又保障战略落地确定性。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指出,收购股份比例为29.99%,无需进行全面收购,起到四两拨千斤效果,主动要约收购巩固控制权,给中小股东退出机会,减少争议和阻力。
此前,市场出现智元机器人“借壳上市”以及上纬新材将成为A股“具身智能企业第一股”的言论。上纬新材公告称,截至目前,收购方智元恒岳及其一致行动人不存在未来12个月内对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资产和业务进行出售、合并、合资或合作的明确计划,也无上市公司拟购买或置换资产的明确重组计划。未来36个月内,智元机器人不存在通过上市公司借壳上市的计划或安排。
田利辉指出,市场称其为“借壳上市”和“具身智能第一股”是误读,智元机器人是通过股权收购获取控制权,上纬新材仍是独立运营主体,是具身智能企业入主的“首单”。卢克林表示,市场误读一是把“控制权变更”等同于“借壳”,二是把上纬新材贴上“具身智能第一股”标签,公司主业还是风电复合材料,机器人收入为零,题材炒作成分大。张思远也提醒,市场解读部分基于合理预期,但需警惕概念炒作风险,相关解读缺乏直接支撑。
(AI撰文,仅供参考)
来源:瑞财经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