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日前,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张强领衔的团队在锂电池聚合物电解质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含氟聚醚电解质。该电解质通过热引发原位聚合技术,有效增强了固态界面的物理接触与离子传导能力,相关成果已于9月2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Nature)。
资本市场对此反应强烈。9月25日,相关概念股表现活跃,华自科技(300490.SZ)涨超8%、亿纬锂能(300014.SZ)涨超6%,天齐锂业(002466.SZ)涨超3%,宁德时代(300750.SZ)更是刷新历史新高。今年以来,固态电池(884167.TI)指数涨幅达50.4%,远超同期A股各类主要指数。
与传统液态电池相比,固态电池在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方面优势明显。在安全性上,它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易燃的有机电解液,从根本上解决了安全性问题,消除了漏液、燃烧和爆炸风险;在能量密度方面,理论值可达500 Wh/kg以上,远超当前液态锂电池的250 Wh/kg。
不过,安徽大学朱凌云教授表示,当前固态电池的研发现状与理想状态仍有差距。全固态电池尚未达到完全稳定安全的状态,特别是兼顾高能量密度特征的固态电池,仍存在起火风险。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池内部有形成新的金属锂枝晶风险,新生态的锂会导致部分电解质变质,一旦电池破损泄漏接触空气,就会起火。
而张强团队开发的新型含氟聚醚电解质或有助于解决相关问题。采用该电解质组装的富锂锰基聚合物电池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基于该电解质构建的8.96Ah(安时)聚合物软包全电池在施加1MPa(兆帕)外压下,能量密度达到604Wh/kg,远超当下商业化电池。此外,该电池在满充状态下顺利通过针刺与120摄氏度热箱(静置6小时)安全测试,未出现燃烧或爆炸现象。
目前,固态电池产业化已进入“冲刺阶段”。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将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攻关方向,支持锂电池、钠电池向固态化发展,并计划在2027年前打造3至5家全球龙头企业。
中信建投研究报告指出,全球固态电池产业已从实验室研发进展到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中国在固态电池领域政策支持力度大,2027年前后有望实现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
在固态电池产业链布局上,多家上市公司已提前落子,涉及设备与材料、正负极、电解质等多个环节。部分上市企业也在积极披露固态电池研发与商业化最新进展。欣旺达表示固态电池研发顺利,正在积极探索商业化落地;璞泰来在材料类业务和固态电池设备多个制造环节发力布局,并已向国内外头部客户交付干法和固态电池极片设备;赢合科技推出固态电池最新解决方案,已向多家客户交付核心固态电池相关设备;德龙激光固态电池设备订单呈逐步增长趋势,部分新设备仍处于工艺验证阶段。
东吴证券预计,固态电池行业25H2 - 26H1将进入中试线落地关键期,2026年中试线优化 + 样车路试,2027年开启小规模量产装车,行业出货有望突破1GWh,2030年大规模量产,规模有望突破100GWh。
(AI撰文,仅供参考)
相关标签:
股市行情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