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2025年,全球科技巨头在AI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竞赛进入白热化。在刚结束的2025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宣布推进3800亿元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并表示将持续追加投入。此前,英伟达宣布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OpenAI将利用英伟达系统建设并部署至少10吉瓦的AI数据中心。此外,微软、谷歌等企业也在持续投入扩建算力网络。
科技巨头的投资方向高度一致,均指向AI基础设施建设。这场AI基建竞赛已超越单纯的技术迭代,成为产业生态与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角力场,将重塑全球科技产业格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竞争焦点从模型创新转向算力竞赛。曾经,科技巨头在模型创新赛道激烈竞争,OpenAI的GPT系列、百度的文心一言、阿里的通义千问等大模型相继涌现。但如今,大模型发展到关键节点,随着模型规模逼近理论极限,单纯依靠参数扩张带来的边际效益急剧递减。同时,大模型在各行业应用深入,算力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因此科技巨头竞争从算法突破转向AI基础设施规模扩张。
技术层面以差异化战略构建多元生态。科技巨头竞争迈向复杂多元的生态构建阶段,不同玩家选择不同技术路径和生态构建策略。例如,OpenAI、英伟达与甲骨文结成“三角联盟”形成闭环;阿里云提出“AI云是下一代计算机”愿景,构建从芯片到平台的全栈能力,与英伟达合作的Physical AI生态覆盖全链条。独特技术优势使企业提供差异化产品,吸引特定合作伙伴,构建适配生态体系,而生态构建又强化差异化战略效果,不同策略塑造了科技产业多元化、差异化发展格局。
产业格局从“封闭创新”走向“开放共创”。以深度求索(DeepSeek)、字节跳动等为代表的企业,将AI嵌入电商、内容平台等业务板块实现融合“出海”。2025年DeepSeek发布的R1模型,以低成本低算力需求、开源方式打破传统算力运行逻辑。开源战略推动全球AI从“封闭创新”走向“开放共创”,这场AI基建竞赛为科技企业带来机遇,促使科技产业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不断前进,未来产业深度融合能力将决定竞争力。
AI基建竞赛是技术革命的必然产物,本质是重构“算力—数据—场景”产业链,争夺下一代技术标准话语权。企业需在技术创新与生态适配间找到平衡,在技术自主性、产业协同性与全球开放性之间建立动态平衡,才能在重构浪潮中把握主动权。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