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内蒙古呼和浩特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研制成功“奶牛种用胚胎基因组遗传评估芯片”和“‘高产、抗病、长生产期’功能强化基因组预测芯片”。这一突破填补我国奶牛基因芯片检测遗传评估技术空白,缩短选育周期,提高遗传进展效率,推动我国奶业迈向“种源自主”。
我国奶牛年均单产从2000年的2.6吨提升至2024年的9.9吨,规模牧场普遍超11吨。以伊利集团为代表的中国乳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此前,验证奶牛基因优劣需等下一代奶牛产奶,周期长、效率低。如今,提取犊牛基因即可完成多维度检测,大幅缩短奶牛遗传改良世代间隔。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自成立后开展科研项目222项,申请专利146项,攻克奶业多领域难题,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呼和浩特伊利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应用多项新科技,如智能项圈实时捕捉数据、物联网传感器调控牛舍温湿度、面部识别技术联动喷淋系统等,使养殖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智能化改造后,牧场效益提升。每头奶牛产奶量提高10%以上,人工成本降低带动牧场效益提升12%。今年上半年,伊利合作牧场奶牛日单产同比提升1.66公斤,综合管理成本降低0.31元/公斤,原奶智能物流平台每年降低成本超1000万元。
在伊利挤奶车间,新鲜原奶经密闭管道冷却后直送奶罐车,全程无外界接触。入厂环节,每批次原奶要经过100余项严格检测。伊利原奶蛋白质、脂肪等指标提升。
在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的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其智能生产管理系统实现全流程自动数据采集与实时分析,1分钟内可完成配方奶粉20多项关键指标检测。
生产车间空气经过3层过滤,洁净度达10万级制药级标准,对压差、噪声、温湿度等严格管控,奶粉生产工序在密闭管道中进行。
伊利将科技融入生产各环节,包括百吨级精准配比、制药级洁净标准、双重检测体系、“一物一码”追溯、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质检等。
今年上半年,伊利营业总收入619.33亿元,同比增长3.37%;扣非归母净利润70.16亿元,同比增长31.78%。
内蒙古托克托县恒富牧场存栏量1.2万多头,其从小牧场发展为规模化基地,是伊利与上游牧场深度合作、带动协同发展的案例。
2017年,恒富牧场与伊利合作,伊利派出团队驻场解决问题,推动牧场单产提升,还提供超2亿元贷款融资。
如今,恒富牧场日单产较投产之初提升超10公斤,奶牛存栏量增长24倍,牧场数量增至3个。
截至7月31日,伊利累计为14716户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金融扶持,融资金额达1852.15亿元;组建1000余人服务团队,每年为合作牧场开展免费现场技术服务帮扶10余万次,带动合作牧场增收160亿元,惠及560万养殖户和农牧民。
伊利所有合作牧场已全面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养殖,这种模式提升单个牧场竞争力,激活乳业产业链活力,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注入力量。
(AI撰文,仅供参考)
来源:瑞财经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