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唐智控连购两半导体企业再转型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1.2w阅读 2025-11-01 06:22

Ai快讯 近日,电子元器件分销企业英唐智控(300131.SZ)发布公告,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桂林光隆集成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与上海奥简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76%股权,公司股票自10月27日起停牌。停牌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即10月24日,公司股价异动,收盘价为11.42元/股,当日涨幅达9.91%。

公告未明确披露具体交易对价金额及更多交易细节。英唐智控工作人员表示,交易对价及其他详细信息需待公司复牌后,在披露的重组方案中确定。

英唐智控此次披露的两起拟收购案,指向半导体产业链细分领域。光隆集成成立于2001年,专注于高端半导体激光器芯片及组件研发,建立了光芯片产业化半导体全制程工艺平台,法定代表人为陈春明。其母公司光隆科技曾于2021年向科创板提交IPO申请,2022年8月主动撤回。2024年年末,光隆科技IPO项目的两位签字会计被上交所公开批评,经调查,该项目中收入、研发费用、存货、固定资产等多个关键科目的审计程序执行不充分,实际执行的核查或审计程序与审核问询函回复报告、招股说明书等信息披露内容存在不一致之处。

奥简微电子聚焦模拟芯片赛道,注册资本为1052.6316万元,法定代表人为高志宇,主营业务涵盖微电子科技与半导体科技相关领域,核心产品为高性能模拟及混合信号芯片。该公司系存储芯片巨头兆易创新(603986.SH)的联营企业,兆易创新通过全资子公司深圳市外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持有其19%股权,英唐智控此次收购的76%股权来自上海从简、涵简、浦简三家合伙企业及自然人高志宇,交易完成后将获得奥简微电子的控制权。

英唐智控在公告中提示风险,目前签署的仅为意向协议,交易对象、标的资产范围及具体方案仍需进一步协商确定,最终需以正式协议为准。不过,公司明确表示,此次交易预计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及关联交易。

英唐智控成立于2001年,2010年登陆创业板,最初以电子元器件分销为核心业务。随着分销行业竞争加剧、利润空间收窄,2019年起,公司确立“以分销为基础,半导体设计与制造为核心”的转型战略,开启密集并购扩张之路。

2020年10月,公司通过控股重孙公司科富控股以30亿日元完成对日本先锋集团旗下先锋微技术100%股权的收购,后者更名为英唐微技术,标志着公司正式切入半导体设计领域。2021年1月,英唐智控以1.68亿元价格收购上海芯石半导体40%股份并成为第一大股东,上海芯石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具备核心研发能力,此次投资完善了公司半导体制造环节布局,初步构建起“设计+制造”的半导体业务框架,与原有分销业务形成互补。

2024年11月,公司宣布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显示芯片设计企业爱协生科技60.65%股权,11月28日,决定终止此次收购。

财报显示,2020 - 2024年,英唐智控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04.18亿元、63.38亿元、51.69亿元、49.58亿元、53.4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69亿元、0.28亿元、0.57亿元、0.55亿元、0.60亿元。

并购驱动转型模式可使英唐智控快速获取核心技术与人才,绕过技术积累阶段,其分销网络可为自研芯片导入客户,降低市场开拓成本,还可通过“拼图式”布局,逐步构建IDM能力雏形。但这种模式也存在整合失败的风险,跨领域并购会面临文化、管理方面的摩擦,此前终止收购爱协生科技暴露了公司在标的筛选与谈判能力上的不确定性。若过度依赖外部技术输入,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可能导致产品迭代脱节,且连续并购推高了商誉,半导体业务需要长期的资本开支。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