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恐惧时我贪婪。”巴菲特这句被反复引用的投资金句,再次在 AI 赛道得到验证。2025 年三季度,93 岁的“奥马哈先知”用 43 亿美元真金白银买入谷歌母公司 Alphabet,一举将其推至伯克希尔第十大重仓股,也是当季唯一新增标的。
市场惊呼:当多数投资者仍在争论“AI 是不是泡沫”时,巴菲特已把 AI 从“概念池”捞进“现金流池”。
几乎同一时间,高瓴资本旗下 HHLR Advisors 的美股 13F 文件显示,其三季度大举加仓阿里巴巴 214 万股,增持幅度 186%,持仓市值升至 5.88 亿美元;同时继续增持拼多多 162 万股,期末市值 11.36 亿美元,稳坐第一大重仓。
两大风格迥异的投资巨头,在同一时段不约而同“拥抱 AI”,意味着 AI 主题正从“市梦率”阶段迈入“现金流”阶段,价值投资者开始接过接力棒。
巴菲特的“最后一舞”:为什么买的是 Alphabet?
伯克希尔历来偏爱“护城河+定价权+现金奶牛”。Alphabet 搜索广告 2025 年三季度仍贡献 58% 收入,但市场更关心的是其 AI 货币化进度。
Gemini 大模型已嵌入搜索、YouTube、Gmail 等 9 亿级 DAU 产品,内部测算每 1% 搜索份额的 AI 化,可带来 7 亿美元增量现金流;云业务 GCP 在 AI 训练与推理需求带动下,收入连续六个季度环比 35% 以上增长,运营利润率由负转正至 11%。
巴菲特并非赌“AI 改变世界”,而是押注“AI 已让 Google 更赚钱”,且估值仅 18 倍 2026E P/E,低于微软、亚马逊,符合其“好公司+合理价”框架。43 亿美元仓位对应 Alphabet 约 0.7% 流通股,既不会触发反垄断审查,又足以进入前十重仓,堪称“大象舞步”的极致平衡。
高瓴的“中国视角”:阿里与拼多多的 AI 含金量
高瓴增持阿里,表面看是“中概反弹”,实质是押注“AI 驱动的商业操作系统”。阿里 2025 财年 35% 资本开支投向 AI 算力,通义千问大模型 API 调用量环比翻番;淘宝 AI 买手助手“问问”让转化率高 4.3 个百分点,等于再造一个 200 亿美元 GMV 的“隐形天猫”。
拼多多则借 Temu 出海叠加 AI 选品,边际订单履约成本再降 8%,海外 TTM GMV 突破 450 亿美元。高瓴测算,阿里 2026 年 AI 增量收入可达 180 亿元人民币,拼多多海外盈利拐点提前至 2026 Q2,两家合计潜在市值重估空间 30%—40%,符合其“长期结构性价值”口味。
南向通“扩容”:把巴菲特与高瓴的选股“装”进 ETF
巨头动作固然鼓舞,但对普通投资者而言,直接买美股面临开户、换汇、额度、时差、税务五重门槛。2025 年 11 月 10 日起,6 只香港上市 ETF 新纳入“南向港股通”,其中两只首次突破“纯港股”边界,把美股龙头一并打包,让内地投资者用一个 A 股账户即可一键配置
1、南方东英富时东西股票精选 ETF(03441.HK)
策略定位“高股息+低波动+全球龙头”。组合 35% 权重配置苹果、微软、Alphabet、亚马逊等美股“现金奶牛”,65% 权重配置汇丰、中电控股、港铁、腾讯等港股高股息蓝筹。
2025 年 3 月 31 日上市至 11 月 7 日,连续 7 个月正收益,累计回报 31.96%,最大回撤仅 5.62%,而同期恒指最大回撤 17.89%,标普 500 最大回撤 15.10%。
夏普比率 1.94,远高于恒指 0.68。产品采用季度再平衡+股息再投入,管理费 0.45%,日均成交额 1.2 亿港元,折溢价稳定在 0.2% 以内,适合作为“核心卫星”中的核心底仓。
2、南方东英恒生港美科技 ETF(03442.HK)
策略定位“AI 贝塔+中美科技龙头”。跟踪恒生港美科技指数,35% 权重聚焦美股“七巨头”——苹果、微软、谷歌、英伟达、亚马逊、Meta、特斯拉;45% 权重配置腾讯、美团、小米、快手、中芯国际等港股科技;剩余 20% 为流动性缓冲仓。
2024 年 10 月 18 日上线至 2025 年 11 月 7 日,累计收益 48.5%,跑赢纳指 12 个百分点,跑赢恒指科技指数 21 个百分点,年化波动率 22%,低于纳指 24%。
费用率 0.55%,支持 T+0 回转交易,已与 9 家做市商签订流动性协议,盘中买卖价差 3 个基点以内,适合作为“进攻型”卫星仓位。
未来展望,香港交易所已宣布 2025 年底在利雅得设立中东办事处,并计划与沙特 Tadawul 集团互挂科技 ETF,届时港股通投资者或可一键配置中东“AI 独角兽”。内地“十五五”规划建议亦首次把“跨境指数互联互通”写进顶层设计,后续不排除把日本、韩国、甚至欧洲市场的 AI 主题 ETF 纳入南向通。
来源:有连云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