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国泰海通(601211)发布公告称,公司第七届董事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境外子公司收购印尼证券公司议案。这场以通讯表决方式进行的临时会议,取得了全体董事的一致支持。
这并非国泰海通首次涉足东南亚市场,从2015年进军新加坡,到2019年收购越南投资证券,再到如今瞄准印尼,国泰海通向东南亚拓展的路径愈发清晰。

跨越十年的落子
从国泰海通向东南亚拓展的历程来看,2015年,国泰君安国际(01788)在新加坡设立分支机构,确立以亚太地区为中心的发展策略,新加坡成为其衍生品、跨境业务和机构客户的重要平台,这是其迈出东南亚布局的第一步。2019年底,国泰君安国际又收购越南投资证券(IVS)50.97%的股权,这家在当地成立12年的券商,主营证券经纪、股权投资、IPO辅导与融资等业务,成为其在东盟市场的关键落点。
近年来,印尼证券市场在东盟中迅速崛起,股市总市值一度超过新加坡和泰国,成为东南亚六国中市值规模首位的市场。与此同时,印尼在对券商等金融机构的外资持股限制上相对宽松,部分业务外资持股比例上限可达85%,同时对IPO、债券等跨境资本流动保持较高开放度;并且制造业、新能源和互联网等领域的中国企业正在印尼设厂、投资,券商在当地布局,有利于承接中国企业在印尼的股权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及套保需求。
对于国泰海通而言,完成在印尼的布局,有助于在东南亚的版图形成“新加坡中枢+越南增长边界+印尼大盘市场”的三角布局,从而形成相对完整的客户和产品覆盖。
差异化的进军策略
除了国泰海通之外,近年来多家中资券商出海东南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比如中国银河(601811)选择了并购扩张,自2018年收购联昌国际证券业务后,一举获得了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泰国等十多个国家的业务网络,这种“收购即接入”的模式,让中国银河快速建立起区域优势,2025年半年报中,中国银河表示,海外经纪业务市场份额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分别排名第一、第二、第四及第五,华泰证券(601688)则选择了更加稳健的自主申请牌照的方式,其于2023年获取新加坡资本市场服务牌照,于2025年再获新交所主板保荐人资质,步步为营。
一位券商国际业务负责人透露,“并购虽能快速获取牌照和团队,但文化整合挑战不小;自主申请虽慢,却更利于贯彻总部的管理理念。”国泰海通此次收购印尼券商,很可能是对两种模式的折中——通过子公司进行收购,既保持了原有团队的稳定性,又实现了快速进入目标市场的目的。
中资券商纷纷布局东南亚,背后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
从数据看,国际业务已成为券商营收的重要增长点,今年上半年,15家A股上市券商国际业务营收突破200亿元,其中12家实现双位数增长。与欧美市场相比,东南亚地区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东南亚市场对中资的接受度较高,并且华人经济圈基础深厚,为中资券商提供了天然的发展土壤;另一方面,东南亚对中资金融机构的政策环境更为友好稳定,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合作的深入,中资企业在东南亚的投资并购活动日益频繁,衍生出大量的跨境金融需求。
并且,从经济发展来看,东南亚地区既存在新加坡这样的国际金融中心,也包含越南、印尼等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这些优势也成为中资券商近年来向东南亚进军的关键因素。
下一片蓝海在何处
在传统的经纪业务和投行业务之外,中资券商也开始在东南亚探索创新业务模式。
其中RWA(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成为关注的焦点,国信证券(002736)研报指出,RWA(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等创新业务为中资券商展业提供机遇。新加坡、香港等地都在积极推进数字资产相关法规建设,为创新金融业务提供了政策空间,券商也积极申请相关牌照,将传统业务向数字资产、虚拟资产等领域深度扩展。
除了RWA外,跨境财富管理成为另一个增长点,随着东南亚华人富裕阶层资产配置需求上升,中资券商凭借对中国市场的深入了解,在服务这类客户时独具优势。
目前来看,中资券商的国际化正从简单的规模扩张,向深度本土化转变,比如多家券商开始聘请当地员工,培养本土管理团队,在组织架构上做出积极调整;同时革新业务协同模式,整合成统一的国际平台,实现资源互通。
对国泰海通来说,收购后的整合、本土化运营、文化融合,才是东南亚出海的真正考验。在东南亚这片多元而复杂的市场,中资券商需要展示的不仅是资本实力,更是跨文化经营的智慧。
来源:财中社
来源:财中社
相关标签:
Ai滚动快讯重要提示: 以上内容由AI根据公开数据自动生成,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不希望您的内容在本站出现,可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要求撤下。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平台公开传播使用本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