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刘元章接掌中华保险:寿险9年亏超20亿,财险偿付滑至行业下游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财中社 1499阅读 2025-11-18 11:18

11月5日,中华联合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华保险集团”)披露重大人事变动公告:原董事长高兴华因到龄退休,正式辞去董事及董事长职务,47岁的刘元章当选为新任董事、董事长,其任职资格尚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核准。

作为来自中再集团的资深管理者,刘元章兼具人力资源管理与保险行业运营经验,此次接棒正值集团发展的关键转型期。

然而,这位保险行业“新帅”的履职之路,却与集团两大核心子公司的经营困局不期而遇——中华联合财险深陷偿付与合规泥沼,中华联合人寿则在大额增资后仍未摆脱亏损循环,双重挑战为其战略破局带来不小考验。

输血不造血:中华人寿囿于亏损困局

《财中社》注意到,中华人寿的长期亏损问题尤为突出,即便股东“输血”12亿元,仍未跳出九年亏损的怪圈。

2025年6月20日,中华人寿第四轮定向增资正式获批。控股股东中华保险集团出资9.6亿元,兄弟公司中华财险出资2.4亿元,合计12亿元资本注入后,公司注册资本由29亿元增至41亿元。

本次增资以1元/股的价格发行1.2亿股普通股,股东持股比例维持80%与20%不变,既有效缓解了此前逼近监管红线的偿付能力压力,也进一步强化了集团对寿险板块的战略管控。

回溯来看,增资前的2025年一季度,中华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仅为70.6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31.40%,两项指标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增资带来的改善效果立竿见影。三季度末数据显示,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提升至109.98%,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升至144.68%,成功脱离偿付能力预警区间。

但横向对比行业整体水平,差距依然明显——2025年三季度末人身险行业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平均为350.28%,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384.48%,中华人寿两项指标在行业中仍处于中下游位置。

在股东12亿元大额增资“输血”的背后,是中华人寿长达九年的亏损困局。从财务数据来看,公司资产规模与营业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总资产从2017年的24.8亿元飙升至2025年三季度的413.8亿元,营业收入从2017年的5.9亿元增长至2025年三季度的47.8亿元,实现数倍扩张。

然而,这份“规模增长”却未带来盈利突破,反而陷入“越扩张越亏损”的怪圈:自2017年成立以来,公司归母净利润连年为负,截至2025年三季度,累计亏损已超20亿元,背离了寿险行业“七平八盈”的普遍规律。

2025年前三季度,中华人寿归母净利润实现净亏损1.4亿元,较上年同期4.4亿元的亏损额有所收窄,但仍未走出持续九年的亏损泥潭。

九年持续亏损的背后,是经营的顽疾。在产品销售端,中华人寿长期深陷渠道单一化困局。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公司通过银保渠道实现的原保险合同业务收入平均占比高达57.7%,对该渠道形成重度依赖。

然而,随着“报行合一”监管政策落地,银保渠道保费规模占比逐年下滑,从2023年的52.2%进一步降至2024年的48.7%。

与此同时,保险中介展业代理渠道虽取而代之成为第二大销售渠道,但代理人和直销渠道长期发展式微,导致公司渠道结构呈现“一主一辅、多渠道乏力”的脆弱格局。

这种过度倚重单一渠道的发展模式,使其在面对监管变化或市场波动时,缺乏足够的应变弹性,渠道竞争力的短板日益凸显,也为其持续亏损的经营困局埋下了渠道端的隐忧。

产品结构失衡的问题在中华人寿经营中同样突出,从2024年末业务数据可见一斑——公司主力产品仍以短期趸交的理财型险种为主,保障属性薄弱,新业务价值率低迷,难以形成可持续盈利支撑。

从产品类型看,2024年中华人寿寿险业务收入达47.16亿元,其中传统寿险达43.4亿元,占比超92%;分红寿险仅3.7亿元,万能寿险更是低至33.4万元;长期健康险、短期健康险、意外险合计收入仅5.3亿元,在总保费中占比不足10.1%,保障型产品的市场布局明显薄弱。

缴费方式的结构进一步印证了这一问题:2024年公司趸交业务收入56.5亿元,期缴业务首年保费44亿元,同比2023年的59.6亿元大幅下降26.2%;首年期缴的萎缩反映出长期保障型业务拓展乏力。

偿付能力下滑:中华财险风险防线承压

与中华人寿的“输血难造血”形成呼应,集团另一核心支柱中华财险也正面临偿付能力下滑、投资疲软与股东资金争议的多重压力。

2025年三季度末,中华财险披露的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公司核心经营指标持续恶化,偿付能力充足率出现双位数下滑,投资收益显著落后同业,叠加多维度风险敞口与大额诉讼压力,这家老牌财险公司正面临严峻的经营挑战。

其中,作为保险公司“生命线”的偿付能力指标,恶化态势尤为明显。截至三季度末,公司核心偿付充足率为142.11%,较上一季度下滑2.54个百分点;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降至214.15%,环比大幅下降20.78个百分点。

与行业整体稳中向好的态势形成鲜明对比,中华联合财险的逆势下滑更显突出。2025年三季度,167家财险公司中多数企业经营稳健,而中华联合财险的核心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排名分别跌至第118名和第104名,稳居行业下游区间。

除了偿付能力承压,作为财险公司利润重要支柱的投资业务,近年表现同样持续疲软。

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的投资收益率与综合投资收益率分别为2.74%和2.81%,而近三年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低至1.77%。对比行业水平,2025年前三季度167家财险公司平均投资收益率达3.18%,中华联合财险的收益表现显著落后于同业均值,盈利支撑力持续不足。

雪上加霜的是,多起大额诉讼纠纷进一步加剧了公司财务的不确定性。三季度报告显示,中华联合财险面临三起重大诉讼,合计标的金额达4.9亿元。其中,泸定县昌源电力开发有限公司保险合同纠纷案标的3亿元、珠海龙升九州置业投资有限公司保险合同纠纷案标的0.9亿元,均涉及保险责任争议,损失金额暂无法确定;东港市润增水产捕捞有限公司等船舶抵押合同纠纷案标的1亿元,目前法院尚未作出判决。

若上述案件最终败诉,将对本就承压的公司现金流造成进一步冲击。

值得关注的是,惠誉评级的短期异动,更意外揭开了中华联合财险与股东之间复杂的资金关联图景,其经营困境背后还隐藏着资金分配的深层争议。

从2024年3月被列入负面评级观察名单,到8月评级从“A-”下调至“BBB+”,再到2025年4月确认评级仅10天后便遭撤销,这家老牌财险公司的评级波动轨迹,始终与实控人东方资管的经营状况深度绑定。

2024年初,东方资管陷入财务表现不佳、资本不足的信用困境,惠誉随即预警中华联合财险可能失去实控人资金支持;随着2024年下半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整与宏观经济放缓,东方资管资产质量与盈利承压加剧,惠誉进一步判定其向中华联合财险提供额外资金支持的可能性极低。

在股东支持预期持续弱化的背景下,中华联合财险的资金分配策略更显争议性。惠誉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华联合财险向股东派发分红14.6亿元,这一金额超出其当年9.5亿元的净利润,超出的5.1亿元还需动用往年积累的经营成果。

更为关键的是,同期中华联合财险还需承担集团内协同责任——向持续亏损的兄弟公司中华人寿出资2.4亿元参与12亿元大额增资,为其“输血”解渴。一边是超额分红向股东输出资金,一边是跨界增资为子公司填补亏空,双重资金流出让中华联合财险自身陷入资本补充的被动局面,也进一步放大了其经营层面的风险敞口。

此次董事长更迭正值中华保险集团战略推进的关键阶段,刘元章履职后将直接面对“财险合规与偿付双压、寿险长期亏损待扭转”的复杂局面。

如何统筹集团资源,为财险子公司补齐合规短板、提振投资效率、稳固偿付能力;如何让寿险子公司的12亿元增资真正转化为盈利动能,打破持续九年的亏损魔咒,成为市场对这位新帅的核心关注点。

来源:财中社

来源:财中社

相关标签:

Ai滚动快讯

重要提示: 以上内容由AI根据公开数据自动生成,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不希望您的内容在本站出现,可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要求撤下。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平台公开传播使用本文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