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末,市场波动加大,沪指在4000点附近震荡整固,多家海内外券商机构陆续发布2026年A股投资策略展望报告,表达市场看法。与此同时,资金积极布A股核心资产,近20个交易日,同类成交最活跃的A500ETF基金(512050)累计吸金超30亿元。【截至2025/11/17】
“慢‘牛’格局”成为主流预期
2024年9月24日政策组合拳之后,A股市场一路高歌向上,2025年延续走强,上证指数创出十年新高。对于2026年,多家券商表示,2026年市场有望在慢牛格局中进一步演绎。
中信证券指出,展望2026年,两个节点(中美签署贸易协议、美国中期选举)可能将2026年的行情划为三段,中美签署协议后到美国中期选举前,中美格局相对最稳定,这个阶段是做多权益市场的黄金期。
浙商证券表示,展望后市,本轮“系统性‘慢’牛”运行顺畅,上证指数目前处于自2024年2月以来开启的月线3浪当中,后续有望“底部渐高,驭势而上”,预计全年在2021年2月高点和5178-2440的0.809分位数之间震荡。
瑞银投资银行在2026年展望报告中指出,预计中国股市将迎来又一个丰年,因包括创新领域发展等许多有利的驱动因素将继续支撑市场。MSCI中国指数明年末目标位为100,较当前有14%的上涨空间。
申万宏源证券展望称,科技股产业趋势持续+周期性盈利有望修复,战略上继续看好中国权益资产。展望2026年,随着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PPI逐步收窄带来企业盈利逐步改善,居民资产配置迁移仍有较大空间,中国权益市场总体仍处于上行趋势中。
2026年A股驱动力有望从“估值修复”转向“盈利驱动”
值得一提的是,券商机构普遍认为,2026年中国股市“驱动力”将迎来从“估值修复”向“盈利驱动”的转变。
中金公司表示,A股“9.24”以来的震荡上行行情仍有望延续,但经历一定估值修复后,基本面重要性进一步上升。其测算,预计2026年全A盈利增长可能在4.7%左右,高景气和临近业绩改善拐点的行业增多。
国信证券展望,2026年市场驱动力从情绪面转向基本面,上市企业ROE稳步回升,合同负债同比修复,盈利预期持续上修。
中信建投认为,2026年A股牛市有望持续,预计指数依然震荡上行但涨幅放缓,投资者应更加关注基本面改善和景气验证。
四大线索布局跨年行情
根据A股历史经验,随着10月三季报披露结束,市场将进入一段数据空窗期,因此资金通常会将视角切换至下一年,在年末市场提前抢跑定价下一年景气方向。在行业配置层面,券商机构主要提出以下布局线索:
AI主线:全市场共识方向,海外AI相关投资持续超预期,国产投资及替代周期仍处于初起步阶段。聚焦算力基础设施以及国产化替代(国产芯片、光模块、服务器)与应用落地(机器人、智能驾驶、软件应用、消费电子)。
出海与全球化:当前,A股上市公司正陆续从本国敞口的本土化企业转型为全球敞口的跨国公司,未来中企在全球价值链分配中的位置有望进一步抬升,把份额优势转化为定价权,新能源、电力设备、创新药等成为核心载体。
周期反转:石油石化、有色金属受益于“反内卷”政策与产能出清,高股息+低估值成为配置锚点。市场预期明年PPI同比降幅有望继续收窄,而历史上PPI同比回暖周期往往将带动中信周期风格相对全A的超额收益弹性。
消费复苏:内需相对外需偏弱仍然是当前的现状,但考虑到内需相关板块已经出清足够长的时间,如若有超常规的总量型刺激政策出台,消费板块整体热度有望回升。长期关注健康、情绪消费、国际化、性价比渠道变革。
(信息来源:中信证券、东方财富证券、中金公司、兴业证券、中信建投证券等)
ETF配置参考:
怕错过行情,想要长期配置A股景气行业,可借助核心宽基一键式布局:A500ETF基金(512050)一键布局A股核心资产。该ETF具备费率低(综合费率仅0.2%)、流动性好(近一月日均成交额超50亿元)、规模大(规模超190亿元)等核心优势。其跟踪的中证A500指数,采取行业均衡配置与龙头优选双策略,中证35个细分行业全覆盖,能更加动态、准确把握宏观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同时结构上和整体A股较为一致,市场轮动上涨时,可以更好跟上A股整体行情,减少追涨杀跌。相比沪深300,A500超配AI产业链、医药生物、电力设备新能源、国防军工等新质生产力行业,具备天然的哑铃投资属性。【场外联接(A类:022430;C类:022431;Y类:022979),A500增强ETF基金(512370)】。
行业主题方面:
北美AI算力:5G通信ETF(515050)、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华夏(159381)
国产AI算力软硬件:云计算50ETF(516630)
出海与全球化:电网设备ETF(159326)、创业板新能源ETF(159368)
周期反转:有色金属ETF基金(516650)
来源:有连云
相关标签:
股市行情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