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的To B应用是爆发式增长,然后VC会迅速投入助其扩大规模,形成良性循环。
本文为IPO早知道原创
作者|苏打
大模型浪潮下,有哪些B端落地机会?智能体(AI Agent)概念日益升温,企业应如何解读并提前布局?
面对 B 端市场的复杂性,创业公司应选择回避风险,还是积极拥抱 To B 赛道以建立长期竞争优势?
据IPO早知道消息,11月22日,在2025IDEA大会“ToB or Not toB : 打通AI产业落地的任督二脉”圆桌论坛中,多位嘉宾从行业趋势、技术前沿和企业战略三个维度展开深度探讨,为B端AI的实践提供系统性思考。
现场,前海尔智家全球首席数字技术官刘建国在分享中,针对上述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观察。
他认为,在这波AIGC的机会中,大模型是生成内容的范式,而且是概率性的范式,从目前的应用看,很多仍旧集中在内容创建和知识管理两方面。企业中流程的自动化、决策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仍旧比较少,更多是Copilot的模式,用来提高效率、辅助人类。
“目前看来,(大模型对)如果要理解流程、自动化,包括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感知、执行,并对交易类或是决策执行真正有帮助的话,前路仍旧漫长。”
刘建国表示,企业是非常复杂的,特别是制造类的企业。像海尔,产品从设计到制造、供应链、销售、客服,再回到设计,整个链条非常长,AI怎么深入到其中,端到端地把数据、模型用起来,是非常难的。
“目前国内还没有真正能在端到端起到作用的。国外可能有一些,比如说Cohere、n8n等等试图想做通用的产品,比我们更先进一点,但国内还比较缺乏通用型、框架型的产品”。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企业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障碍,比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数据治理问题。目前很多企业数据治理尚未做到位,数据仍旧割裂,怎么做AI就绪型的数据,目前与差距还是非常多。
另外,目前产业中也缺少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公司对AI技术比较熟,但是对业务的理解比较浅,包括做基模应用的公司,并没有扎到垂直领域,因为要把基模、核心技术用到场景里存在天然的障碍”。
与此同时,企业层面又缺少AI的人才。
“我个人觉得既懂业务又懂人工智能技术的‘桥梁’非常欠缺,而这是企业非常需要的。和美国比起来,中国C端蓬勃发展,美国则是B端发展得更快。”
刘建国透露,据其接触过的一些硅谷VC透露,美国的To B应用是爆发式增长,而且收入增长非常快,包括保险、法律等各行各业,“上来就能拿收入”,每周有10%—20%的增长。然后VC再迅速投入,帮助其进一步扩大规模,形成良性循环。但国内这方面仍有欠缺。
“另外一个差距,SaaS在中国世界发展一直不是很顺,而美国发展得很快。SaaS的基础上加AI,发展就会非常快,不需要私有化部署,企业用后立竿见影。这方面国内差距还是很大的”。
他认为,AI时代,学界和大企业都需要去思考“SaaS在中国落不了地,AI能落实吗?是不是难度更大,解决方案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
谈及AI Agent,他坦言,目前大家觉得大模型正在“退潮“,比如性能很难提高,虽然大力出奇迹、暴力美学,实际上边际收益越来越小等等,这些感觉的根源,实际上是AI Agent异军突起。
对于企业To B来讲, AI Agent有几个环节。一是能否感知数字世界、物理世界;二是决策;三是执行,取得闭环和效果。
“我个人觉得(AI Agent)还是处于初期阶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数据的问题、对流程的处理,甚至要有框架,以及如何迭代、如何闭环等等。除了AI Agent之外,还有代理式AI、多智能体协作的AI,这是更高层次的需求,应该是大势所趋”。
创业者应该如何思考To B,拥抱还是避开?
“拥抱To B是肯定的。”刘建国坦言,根据一个预测,2025年企业AI有980亿美金,2035年会是9500亿美金的市场,“中国企业这么多,这是巨大的市场,需求很多、场景很丰富。To B虽然有难度但是潜力非常大的赛道。”
至于创业公司如何进入,采用什么方法,他认为,要用小切口解决大问题,找到那个场景,而且这个场景不一定很大。
“比如说就做灵巧手。如果大脑、手、脚、腿都做,这对于创业公司而言是不现实的,必须找准一个,做深做透,可以解决企业的痛点,让企业愿意掏钱,形成良性循环”。
他指出,PMF对创业公司最重要,产品、市场的契合度非常重要。
“创业公司不能总在臆想,用户不掏钱可能不是痛点是痒点,这样会导致投入很多却没有效果。有效果之后,能不能Scale也是一个问题,是不是可靠、可持续?企业是不是真正能看到业务的价值,Revenue提高还是cost降低了还是人被替代了?一定要产生可衡量、可持续的业务价值,这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来源:IPO早知道
来源:IPO早知道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