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上煌4.95亿跨界收购,多元化突围待察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1571阅读 2025-08-27 12:46

Ai快讯 近日,“酱卤第一股”煌上煌(002695.SZ)发布公告,拟以4.95亿元收购福建立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51%的股权,交易完成后立兴食品将成为其控股子公司。立兴食品是冻干食品领域的龙头企业,此次收购被视为煌上煌拓展产品线、寻求新增长点的重要举措。

煌上煌表示,通过本次交易,公司可以借助立兴食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资源,进入新兴市场,实现市场的多元化拓展。不过,多元化布局背后,是煌上煌主业连续四年下滑、门店大幅收缩的现实。在卤味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煌上煌能否通过此次收购实现多元化发展,仍充满未知。

立兴食品成立于2006年,业务涵盖贴牌代工和自有品牌,产品包括水果、蔬菜、方便食品、咖啡、茶及婴童食品等,建有37条冻干生产线,年产能达6000吨。此前双方已有合作基础,2021年,煌上煌子公司真真老老曾与立兴食品共同研发并推出应用冻干锁鲜技术的粽子产品。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收购溢价较高,立兴食品100%股权估值为9.7亿元,51%的股权对应作价金额为4.947亿元,相较于立兴食品2025年6月末的净资产,溢价率约为250%。

战略定位专家詹军豪认为,煌上煌高溢价收购立兴食品,一是看中其冻干食品赛道潜力,该领域符合健康消费趋势且增速快,能助力企业开拓新的增长点;二是立兴贴牌代加工+自有品牌模式成熟,可快速为煌上煌补足技术、渠道与品类短板,降低自建壁垒的时间与资金成本。此次收购将加速煌上煌切入冻干食品赛道,丰富产品矩阵,分散主业风险,但高溢价也带来商誉压力,若整合不及预期,可能拖累利润。

国际注册创新管理师卢克林分析,此次高溢价收购的核心目的在于获取“时间+牌照”,自建冻干产线需2 - 3年,而立兴食品已具备15条冻干线、婴配粉SC资质及国际客户资源,可帮助煌上煌快速完成供应链布局。其福建基地可辐射华东、华南,压缩冷链半径20%,降低物流成本。收购完成后,立兴的B端代工业务将平滑煌上煌的季节波动。

立兴食品作出业绩承诺,2025年至2027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7500万元、8900万元和1亿元,三年累计为2.64亿元,年均不低于8800万元。若未达成承诺,需进行补偿。不过,立兴2024年扣非净利润为4221.75万元,2025年上半年为4188.3万元,承诺目标约为当前水平的两倍,实现仍具一定压力。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指出,立兴食品在冻干领域处于龙头,拥有军工订单并已进入大型商超,技术、资质和客户壁垒短期难以复制。对于煌上煌来说,立兴食品的业绩承诺相当于把部分溢价“后置”,若其完不成可冲回商誉,降低一次性风险。但他也提醒,若立兴食品未来三年利润达不到承诺,煌上煌或将面临减值冲击;立兴食品线下零售基因弱,煌上煌想借其打开C端仍需重建渠道;冻干赛道已有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百草味等布局,品牌竞争、价格战不可避免。

事实上,煌上煌在多元化方面并非首次尝试。其曾于2015年和2023年合计出资近1.9亿元控股粽子生产企业真真老老,但2021年至2024年及今年上半年,真真老老米制品收入除2023年外均同比下滑。此外,煌上煌还曾推出猪蹄小吃品牌“独椒戏”,市场表现不佳,在财报中被列为小型微利企业。2024年年底,公司公告拟收购休闲食品企业展翠食品,但仅两周后因条款协商不一致而终止该交易。

煌上煌急于拓展新业务,源于其传统卤制品主业正面临挑战。财报数据显示,煌上煌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核心业务与销量均呈下滑态势。期内实现营业收入9.84亿元,同比下降7.2%;归母净利润虽同比增长26.9%至7692万元,但增长并非来自营收健康提升,而是依赖原材料价格下降与销售费用缩减。作为营收主力,酱卤肉制品与米制品合计贡献超九成营收,同期两者营收分别同比下滑11.65%、1.36%。事实上,煌上煌营收已连续四年下滑,2021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23.39亿元、19.54亿元、19.21亿元、17.39亿元。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翰指出,作为区域品牌,煌上煌供应链与品牌势能不足,难以抗衡绝味食品、周黑鸭等全国化巨头,加上产品创新滞后、数字化与营销升级缓慢,错失年轻消费趋势,多重因素共同加剧了业务困局。他建议,煌上煌需重构加盟管控体系以提升终端一致性,依托冻干业务收购打造差异化产品壁垒,同时升级供应链与数字化能力,实现线上线下融合运营。

此外,门店规模的快速收缩进一步加剧了营收压力。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专卖店总数仅2898家,较2024年年末的3660家净减少762家;而2024年年末的门店数已较2023年年末的4497家减少837家,日均关店2.3家,短短一年半内门店总数缩减超1500家。回溯2020年,公司门店数曾达4627家,如今较彼时减少1729家。煌上煌曾提出“千城万店”战略,计划到2026年在全国开设10000家以上门店,但现实距离这一目标越来越远。从门店结构看,加盟店成为关店主力。

卢克林认为,当前关店本质是加盟体系的自我出清,暴露了煌上煌“弱管控”与“单店模型老化”的核心问题。95%的加盟依赖导致品牌对门店选址、动销、价格缺乏强干预,当下消费分层,低线门店最先“失血”。他建议,区域品牌想突围,一是用冷链前置仓把鲜货日配半径缩到150公里,保证口感;二是把加盟合同从“供货制”改为“联营制”,总部直控定价与线上流量,降低加盟商库存;三是把拳头SKU从120个砍到40个,集中打造3 - 5个10亿级爆品,先把单店日销拉回8000元生死线,再实施全国化。

煌上煌的困境并非个例。2024年,卤味行业整体进入调整期,多家企业业绩出现下滑。绝味食品2024年营收62.57亿元,同比下滑13.84%;净利润2.27亿元,下跌34.04%。周黑鸭同期营收24.51亿元,减少10.7%;净利润0.98亿元,跌15%。

面对行业瓶颈,企业不再局限于传统鸭货,纷纷尝试拓展新产品、新渠道、新业态。绝味食品在长沙推出“绝味plus”店型,引入炸卤、小吃、果酒等品类,突破传统档口模式,还通过投资涉足多个餐饮相关领域。周黑鸭则推出子品牌“3斤拌·小锅鲜卤”,进军现制热卤+快餐市场,并与泰国企业合作推出椰子水品牌“丫丫椰”,布局饮料赛道。久久丫也在部分门店引入煎饼果子、牛杂、猪脚饭等小吃快餐品类,尝试向复合型餐饮转型。

卢克林指出,卤味行业规模增速从2019年的18%跌至2024年的4%,门店密度饱和、客单价触顶,继续开店边际收益为负。巨头现金流仍充沛,必须寻找“第二池水”装下利润。卤味巨头多元布局本质是把手里的冷链、渠道、品牌资产做二次变现,谁先跑出20亿级新品类,谁就能在资本市场继续讲“平台化”故事,撑起估值。

与此同时,新兴品牌不断崛起,加剧市场竞争。如麻爪爪、盛香亭等深耕社区,而以王小卤为代表的新锐品牌通过入驻电商平台和进入商超等渠道快速抢占市场。此外,三只松鼠、百草味、良品铺子等也早已将产品线拓宽至卤味小吃。

柏文喜建议,对于煌上煌来说,首先,通过重新梳理加盟政策,如下调加盟门槛、补贴老店翻新,以减缓关店速度;同时借助数字化工具提升单店运营效率,包括精准订货、会员复购和拓展外卖团购等增量渠道。其次,收购立兴食品只是起点,关键需推动冻干产品与现有卤味门店、电商和直播渠道深度融合,实现交叉销售;并考虑设立独立品牌或事业部,避免“老团队用老方法做新业务”。最后,应回归区域深耕与供应链升级,聚焦江西、广东、福建等优势市场,做透区域密度而非盲目全国扩张;并通过“中央工厂+前置仓”模式压缩配送半径,降低加盟商库存和损耗,从根本上提升单店盈利模型。

(AI撰文,仅供参考)

相关标签:

Ai滚动快讯

重要提示: 以上内容由AI根据公开数据自动生成,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不希望您的内容在本站出现,可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要求撤下。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平台公开传播使用本文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