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农商行3000万支付贷款服务费引关注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2.2w阅读 2025-09-06 04:04

Ai快讯 近日,渝农商行(601077.SH)公告称,向浙江网商银行提供 12 亿元同业综合授信,并支付不超过 3000 万元贷款服务费。这一举措引发了市场对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银行合作模式的关注。

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银行合作开展贷款业务并非新鲜事。今年以来,多家银行披露的合作机构名单中已出现网商银行、微众银行、苏宁银行等身影,合作内容涵盖营销获客、共同出资发放贷款、支付结算等。此次渝农商行公开披露向互联网银行支付贷款服务费,或映射出传统银行对扩大贷款规模的内在迫切性。

公告显示,经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第五届董事会第六十次会议审议,同意对浙江网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给予同业综合授信额度 12 亿元,授信期限 1 年;同意向浙江网商银行支付贷款服务费,关联交易金额不超过 3000 万元,以上关联交易金额合计不超过 12.3 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渝农商行首次给予网商银行同业综合授信,但此前均未提到贷款服务费的内容。

某银行人士表示,传统银行贷款业务中支付贷款服务费的情况并不常见。截至发稿前,渝农商行与网商银行均未对相关问题予以回复。一位互联网银行人士透露,互联网银行与传统银行的合作大多涉及贷款业务获客服务及技术支持两部分,二者在合作中并列并行。互联网银行主要发挥自身海量线上用户数据的优势,为传统银行提供相关服务。

区域银行在保持贷款持续增长方面普遍面临较大挑战。受限于属地化经营模式,用户规模拓展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难题之一。从渝农商行近年年报数据来看,其贷款增速呈现明显变化。2022 年、2023 年、2024 年,公司贷款和垫款同比增长分别为 14.12%、10.25%、9.33%,增速逐年放缓;零售贷款和垫款同比增长分别为 2.62%、2.88%、0.55%,增长乏力态势尤为明显。

在当前银行业整体贷款增长承压的背景下,互联网贷款合作正逐渐成为银行拓宽贷款投放渠道的重要方式。今年上半年德勤中国发布的研报指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增长放缓,开拓新的业务场景、寻找新的增长点是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拓宽获客渠道,各家银行积极开发线上场景,拓展线下渠道,加强金融科技对业务的赋能,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新模式,持续提升获客能力。

作为首批获批的民营银行之一,网商银行专注解决小微企业、个体户、经营性农户等小微群体的金融需求,不设线下网点,为小微经营者提供纯线上的金融服务。2025 年中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网商银行总资产规模为 4835.55 亿元,较年初上升 2.66%;发放贷款及垫款 2945.84 亿元,较年初下降 1.3%。尽管网商银行在普惠金融与小微企业服务方面具备显著市场覆盖能力,但其贷款增速呈现放缓趋势。2023 年该行贷款增速为 18.58%,而 2024 年贷款增速为 10.3%。

渝农商行则在线上渠道搭建与数字化服务方面持续发力。2025 年中报指出,上半年个人数字渠道方面,渝农商行上线“免登录付款码”功能,新增“客户经理企业微信加客码”,构建 7×24 小时在线金融服务通道。同时,升级“一键申贷”功能,打通“线上申请—线下对接”服务闭环,大幅提升融资效率。此外,深入推进全域网格化布局,构建小微业务数字化营销服务体系,依托大数据分析,多维度筛选目标客群,形成潜在客户“白名单”,实现大数据智能“圈客”。

然而,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银行的合作也面临诸多挑战。监管对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的要求和规范不断完善,今年多家银行披露了互联网贷款合作机构的相关信息。有受访农商行人士表示,目前农商行退出互联网贷款业务的趋势明显,双方合作面临多重挑战,不少农商行已减少或停止通过持牌互联网金融机构渠道发放贷款。高风险、高成本以及低利润之间的不平衡,是导致不少中小银行退出互联网贷款业务的主要原因。

江苏微金创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嵇少峰指出,中小银行通过第三方平台导流获客,或者与持牌机构合作发放贷款业务面临困境。中小银行利润有限,实际收益不高,且撮合过来的客户质量不高。在联合贷款模式下,银行要自主承担风控责任,若自身风控能力不足又没有“坏账托底”,反而会拖累资产质量。

此外,网商银行的不良率也呈现上升趋势。2021 年年底,网商银行不良率为 1.53%,2022 年年底、2023 年年底分别为 1.94%、2.28%,2024 年年底不良率为 2.3%。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4 年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 1.50%。前述互联网银行人士认为,流量获客的成本高,联合风控打通接口的成本也不低,这使得传统银行的利润空间收窄。

(AI撰文,仅供参考)

相关标签:

银行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