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石生物闯科创板,拟募资24.5亿估值超50亿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1.2w阅读 2025-09-29 19:04

Ai快讯 《科创板日报》9月29日讯(记者 史士云)近日,北京鞍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鞍石生物”)科创板IPO获得受理,保荐人为华泰联合证券。此次鞍石生物拟募资24.5亿元,其中19.5亿元用于新药研发项目,5亿元用于补充营运资金。值得注意的是,鞍石生物本次选择以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申请上市。今年6月18日,中国证监会宣布重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后,武汉禾元生物成为首家上会的未盈利企业,7月,泰诺麦博成为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后首家获受理的企业。

鞍石生物专注于肿瘤领域,目前仅有一款产品伯瑞替尼实现商业化上市,另一款EGFR - TKI(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安达艾替尼正处于新药上市审评阶段,还有两款产品ANS01与ANS03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伯瑞替尼是一款高选择性、强效的创新型间质上皮转化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MET - TKI)。该产品最初由原中美冠科的科学家针对c - Met靶点研究后设计出。后中美冠科与北京浦润奥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后被鞍石生物收购)合作,中美冠科将中国区域权益授予浦润奥,自身持有中国以外的全球其他区域权益。2015年,中美冠科董事长余国良携伯瑞替尼等4个项目在美国旧金山设立冠科美博,负责该产品海外市场的产业化开发与合作。去年3月,冠科美博借壳SPAC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2023年11月,伯瑞替尼用于治疗MET ex14跳跃突变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获得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上市,此后又相继获批ZM融合基因阳性脑胶质瘤和MET扩增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其中首发适应症和脑胶质瘤适应症已于2024年11月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现阶段,伯瑞替尼是支撑鞍石生物主营业务收入的唯一产品。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 - 2025年第一季度,鞍石生物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0、1295.8万元、7165.62万元、6404.25万元,均来自伯瑞替尼的销售。同期,伯瑞替尼销量显著增长,分别为800盒、5400盒、9500盒;其平均每盒收入从纳入医保前的1.72万元/盒降至进入医保后的6700元/盒,降幅超60%。不过,“以价换量”成效明显,鞍石生物表示,自伯瑞替尼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后,2025年一季度该产品的销售收入同比增幅已超过300%。

根据灼识咨询分析数据,2024年中国MET - TKI药物的市场规模约为6亿元,预计将以40.8%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至2035年的272亿元。但在市场加速扩容的态势中,伯瑞替尼需直面来自同类竞品的压力挑战。截至目前,国内已有五款MET - TKI药物获批上市,除伯瑞替尼外,其余四款分别是和黄医药(00013.HK)的赛沃替尼、海和药业的谷美替尼、默克的特泊替尼及诺华的卡马替尼,且均获批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同样,鞍石生物正处于审评阶段的安达艾替尼及其他在研管线,也面临处于相同研发阶段或临床进度更快同类产品的较强竞争。

与多数Biotech企业的发展轨迹相似,鞍石生物目前仍处于持续亏损状态。一方面,其已上市产品的销售收入暂无法覆盖各项经营性支出;另一方面,公司多条在研管线尚处持续投入的“烧钱”阶段。2022年至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归属净利润分别为 - 1.64亿元、 - 2.83亿元、 - 4.79亿元及 - 0.92亿元;同期研发费用分别为1.45亿元、1.84亿元、3.27亿元及0.77亿元。从现金流表现来看,鞍石生物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持续为负,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依次为 - 1.66亿元、 - 2.94亿元、 - 3.56亿元、 - 0.74亿元,日常运营主要依靠外部融资“输血”维持。截至2025年3月末,其货币资金余额为5.29亿元。

在股权结构上,鞍石生物无控股股东,石和鹏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其直接及通过一致行动人鲲石聚利、鲲石合利合计控制公司23.81%股份的表决权。2024年12月,鞍石生物完成B + 轮股权融资,新增北京医药基金和大兴产业基金两大股东,投后估值为52.50亿元。更早之前,鞍石生物完成了规模达10亿元的B轮融资,国投招商、IDG资本、凯辉基金、贝恩资本等一众知名投资机构均现身投资方名单。

此外,鞍石生物面临着较高的商誉风险。招股书显示,2023年9月,鞍石生物以同一控制下收购的方式收购北京浦润奥100%股权,将原计入共同控制方香港鞍石的商誉计入公司合并报表层面,形成商誉9.27亿元。鞍石生物实际控制人石和鹏自北京浦润奥成立以来便担任总经理,全面负责其经营管理,股权收购完成后,北京浦润奥成为鞍石生物全资子公司,经营管理仍由石和鹏负责。鞍石生物在招股书中提示风险:若未来北京浦润奥自身经营出现重大变动,或宏观经济、市场条件、产业政策及其他不可抗力等外部因素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公司可能面临商誉减值风险,进而对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AI撰文,仅供参考)

相关标签:

股市行情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