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等领域从“独唱”迈向“合唱”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5620阅读 2025-10-11 06:20

Ai快讯 当前,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与低空经济的融合发展时代正缓缓拉开大幕。以这三者为代表的多条产业链,在技术、零部件供应、场景应用等方面出现大量“交叉”,催生出“聚合智能”这一新的产业发展方向。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汽车产业链企业加码智能机器人与低空飞行赛道的信号愈发强烈。近一个月来,已有5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公布“造人”“起飞”等最新规划,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多位受访业内人士指出,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与低空飞行器作为聚合智能产业“三大件”,本质上具有技术同源、链条相通、应用融合的特征,需打破单一产业思维,以“聚合”理念推动协同发展。智能汽车供应链可以迁移“复用”到智能机器人与低空飞行器赛道,实现产业链共用,以更快的速度实现规模化运用和降本。

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陈华军表示,集团通过并购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龙头企业奥特佳(002239.SZ),未来可向机器人和低空产业赛道发展。同时,集团并购汽车轻量化底盘龙头企业航特装备(股票代码:874477),将其业务从聚焦航天装备延伸到汽车轻量化底盘业务,并把航天领域的制动技术、刹车系统应用到汽车上。此外,集团依托航特装备成立了聚焦低空飞行器的科技公司,开展无人机巡检以及低空文旅产业等业务,探索“低空装备+智能应用”的跨界整合。

电动汽车龙头企业特斯拉宣布,正在努力扩大人形机器人的规模,计划在2025年年底推出第三代,并在2026年开始量产。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预计,2030年前将年产100万台人形机器人,还宣称未来特斯拉约80%的价值来自Optimus机器人。这是汽车产业链企业进军智能机器人和低空飞行领域的一个缩影。

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认为,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过去相对独立的技术,在新一轮创新中正呈现出明显的融合趋势,打破了传统产业各自发展的边界。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与低空经济产业和技术之间存在着深度耦合的空间,采用聚合思维来布局和发展新兴产业,是一条更容易成功的路径。他还指出,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和低空飞行器都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起来的不同的终端产品,它们的产业链高度重合,共用环节大于个性化环节,智能汽车与智能机器人在供应链上的重合度超过了60%。

记者发现,智能汽车供应商正在快速进入飞行汽车和人形机器人领域。例如,汽车激光雷达企业速腾聚创发布了人形机器人解决方案,汽车操作系统企业“普华基础软件”正在打造符合DO178 - BA级的操作系统和BSP软件。

业内人士将人形机器人称作“站立起来的汽车”。地平线副总裁吕鹏指出,过去两年中,机器人行业的人才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早期进入这一领域的企业多来自机械和电机背景,而近一两年涌现的许多相关热门创业公司,其创始团队大多具有智能驾驶行业背景。

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教授曲小波表示,借助汽车产业链的聚合优势,能够显著降低飞行汽车的制造成本、提高效率。他认为,若有效践行“聚合”思路,预计复合翼布局的双座或三座飞行汽车的价格可以控制在100万元以内;四座或五座车型价格区间大致在100万至150万元。他预估到2030年前后,飞行汽车将有望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真正步入普通消费者的生活。

车百会披露的调研结果显示,汽车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各环节,均可与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产业链深度衔接,供应链重合度达60%以上。以能源动力为例,电池、电机、电控技术三电系统在三大产业中复用性较强,且在各自产业中均属于价值占比较高的核心零部件。

不过,智能机器人与低空飞行器要像智能汽车一样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仍面临制造成本高昂这一障碍。张永伟认为,聚合思维提供了新视角,将汽车感知领域的制造体系向智能机器人与低空经济这两个新领域延伸,可推动硬件成本持续下降,加快形成规模化优势,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他还认为,机器人领域也将迎来类似电动汽车爆发式增长的时刻,且这一时刻的到来可能会比电动汽车更快。

庆为航空创始人郭庆指出,航空与汽车产业两者在感知、计算、安全芯片、操作系统等技术上具备一定复用性,汽车的供应链与迭代优势将助力低空飞行器快速降本增效。沃飞长空副总裁肖前志表示,引入汽车工艺来制造航空座舱座椅,成本已大幅降低。他希望电动航空与传统汽车产业未来能够实现“二八原则”,即电动航空能够复用汽车产业80%的核心供应链,但目前连20%都难以达到,原因在于民航领域严格的适航安全要求是传统汽车产业链目前还无法满足的。他呼吁传统汽车供应链厂商逐步向电动航空领域转型。

目前已有相关合作陆续落地。一家整车企业负责人表示,在低空飞行器领域已与行业头部企业达成战略合作,致力于将汽车产业链和智能制造体系方面的积累赋能低空经济,实现降本增效。推动汽车产业链向机器人和低空经济延伸,可以构建起系统性的竞争能力。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