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中国人寿净利增9成,单季投资收益暴增近7倍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财中社 1117阅读 2025-10-31 17:06

10月30日,寿险行业头雁中国人寿(601628)披露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交出一份超预期的“成绩单”: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537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5.9%;归母净利润1678亿元,同比飙升60.5%;扣非净利润同步增长60.5%至1679.5亿元,每股收益达5.94元。

值得关注的是,第三季度单季业绩增速更为强劲,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高达91.5%,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攀升至29.27%,较上年同期提升9.32个百分点,盈利能力显著增强。

7倍暴涨:单季投资收益狂揽734亿

在中国人寿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的亮眼业绩背后,投资端的表现堪称“重头戏”。公司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巨幅变动,成为推动净利润同比大增60.5%的核心引擎之一。

对于业绩增长,中国人寿在财报中明确说明:“公司持续深化资负联动,深入推进产品和业务多元,科学管控负债成本,同时把握市场机会加大权益投资力度,投资收益同比大幅提升”。这一策略在投资端的业绩中得到了充分印证。

从全年累计数据看,前三季度总投资收益达3685.5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加1071.3亿元,增幅超40%;其中,投资收益达1370.8亿元,而2024年同期仅为247.5亿元,规模已超上年同期的五倍之多,上年同期收益甚至不及今年的一个零头。

若聚焦单季度表现,这份“爆发力”更显夸张。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单季投资收益高达734亿元,对比2024年第三季度的94.85亿元,同比增幅近7倍。这般单季投资收益的量级,在保险行业的季度表现中实属罕见。

更令人吃惊的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原地飞升”。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人寿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达1353.76亿元,较2024年第三季度的998.77亿元大幅增长,且相较于2025年第二季度的34.63亿元、第一季度的-24.34亿元,第三季度直接实现“暴涨”,增幅超千亿元。

探究这一变动的背后,资产配置的调整与市场机会的把握是关键。从资产负债表可见,截至2025年9月30日,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规模达21279.24亿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19080.98亿元增长2198.26亿元;其他债权投资规模达37950.67亿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34588.95亿元增长3361.72亿元。这意味着公司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他债权投资等领域的布局力度显著加大,而权益市场与固定收益市场的阶段性行情,为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增长提供了土壤。

千金入市:中国人寿猛攻A股

在A股市场站上10年高位的背景下,中国人寿的权益投资布局却愈发“积极”。

公司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刘晖在半年报业绩交流会上,对这一投资策略作出了客观阐释:“权益投资是我们应对低利率环境的一项稳增长、稳收益举措。在配置上,我们始终坚持均衡、分散、多元的结构,一方面关注新质生产力、新经济这类具备增长性的细分领域,另一方面也高度重视高股息股票的配置,以此兼顾收益性与稳健性。”

从具体的持仓结构来看,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寿在高股息板块的布局呈现一定规模。Wind数据显示,其传统保险产品出现在129只股票的十大股东名单中,期末参考市值合计达907.2亿元。其中,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信银行、伊利股份、大秦铁路位居持仓市值前五,单只个股的持有参考市值在40亿至170亿元区间。

在银行股领域,中国人寿的布局同样有所侧重,截至2025年上半年,其持有中信银行6.6亿股、中国银行2.4亿股、苏州银行1.5亿股,累计持股参考市值约83亿元。而这一配置阶段,恰逢银行板块的上行周期,2025年7月初中证银行指数一度触及8570点,较2024年同期的5500点增长55%,高股息银行股在此期间为其形成了一定的收益支撑与市值增长。

在布局高股息价值标的之余,中国人寿在新质生产力与新经济领域也有所涉足。

以新能源与高端制造板块为例,其对京能电力(2016年新进)、国投电力(2025年新进)、阳光电源(2024年新进)的持股参考市值均超10亿元。

此外,在电子零部件、机器人等先进制造赛道,中国人寿也有相应布局,对东山精密(持股参考市值6.2亿元)、拓普集团(5.3亿元)、三花智控(4.5亿元)的持仓,既贴合了当前“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产业发展趋势,也为其权益组合增添了成长属性。

权益投资的持续动作还体现在最新的股东变动中,2025年9月30日更新的股东信息显示,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产品新晋为南钢股份第十大股东。这一举措进一步延伸了其在先进制造领域的布局范围,与半年报中提及的“关注先进制造、新消费、出海企业”的投资方向形成了呼应。

对于2025年下半年的A股市场走势,中国人寿表达了乐观态度。刘晖在半年报业绩交流会上提到:“我们对下半年的A股市场仍保持乐观,将持续关注市场上涨板块中的板块轮动,包括科技创新、消费制造、先进制造、新消费、出海企业等方向的投资机会。”

在中国人寿持续加码A股、权益投资布局不断深化的同时,市场中也出现了一些理性的担忧声音——险资作为长期稳健资金的代表,其核心属性应与保险主业的负债特性相匹配,若过于倚重权益资产,甚至持续加大高波动赛道的配置力度,可能会模糊险企与公募基金的本质边界,使险企逐渐沦为“带杠杆的公募产品”,进而放大风险暴露的可能性。

这种担忧并非无的放矢。从资金属性来看,险资的资金来源多为保单负债,天然要求投资端具备稳定性、安全性和长期性,以匹配未来的赔付与兑付需求;而公募基金以代客理财为核心,更侧重收益弹性,两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与责任边界存在本质区别。

如今,中国人的权益资产在整体投资组合中的权重持续提升,若后续A股市场出现阶段性调整,高比例的权益配置可能会直接传导至投资收益与净利润,进而影响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

更值得关注的是杠杆问题。险企在进行权益投资时,可能通过融资融券、结构化产品等工具适度加杠杆以提升收益,这与公募基金以自有资金为主的投资模式形成差异。一旦权益市场大幅波动,杠杆效应可能会放大亏损幅度,而险企的亏损最终可能传导至保单持有人与股东,相比公募基金的“代客理财风险隔离”特性,其风险传导的链条更具关联性。

对于中国人寿而言,如何在延续权益投资积极姿态的同时,守住险资的核心属性,避免因过度追逐短期收益而偏离长期稳健的投资目标,成为需要持续应对的课题。

主业稳健:前三季总保费创历史同期新高

在投资端表现亮眼的同时,中国人寿的保险主业也展现出稳健的增长韧性。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总保费6696.5亿元,同比增长10.1%,这一规模创下历史同期新高。

其中,续期保费达4516.1亿元,同比增长10%,增速创下2021年以来同期新高;新单保费为2180.3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短期险保费751.5亿元,同比增长2%。

从业务结构来看,人寿保险、年金保险、健康保险新单保费比重分别为31.95%、32.47%、31.15%,呈现出相对均衡的发展态势,且退保率维持在0.74%的较低水平,反映出客户对保单的持续认可。

在养老服务领域,中国人寿也在积极推进布局。公司重点打造CCRC养老社区、城心养老公寓、康养旅居三大养老产品线,截至2025年6月30日,已累计在15个城市落地19个机构养老项目,并推出四款“随心居”旅居产品。这一布局顺应了行业向养老服务领域延伸的趋势,在政策鼓励险企参与养老服务供给的背景下,其养老项目的地域覆盖与产品类型持续丰富。

来源:财中社

来源:财中社

相关标签:

Ai滚动快讯 港股动态

重要提示: 以上内容由AI根据公开数据自动生成,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不希望您的内容在本站出现,可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要求撤下。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平台公开传播使用本文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