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岛》见习记者 楚向阳 广州报道
在连续四个季度亏损的压力下,绿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606.SH)启动全方位战略收缩,出现罕见的“零拿地、零新开工”状况。

绿地控股三季度业绩报表显示,公司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现金余额再度下滑,在多重压力下不得不调整经营策略,以保障化债关键期的资金安全。
财务指标持续恶化
尽管近年绿地控股已启动收缩战略,但此前策略相对柔和,土地拓展动作未停。随着市场持续下行,公司去化难度加剧,财务指标始终未能改善。
2025年三季度财报显示,绿地控股单季营收332亿元,同比下降25.59%;归母净利润亏损31.83亿元,而上年同期为盈利0.27亿元。
据《星岛》统计,过去四个季度,绿地控股累计亏损已达224.8亿元。

截至9月底,绿地控股现金余额149.46亿元,较上年底有所下降;资产负债率升至89.52%,较上年底继续上升。
2025年下半年,绿地控股决心彻底放弃房地产业务增量,全面聚焦存量去化。在7月的半年度工作会议上,绿地控股管理层确定下半年房地产业务核心为“狠抓盘活去化、功能调改、资产运营、复工交付、产品提升”,年度工作主线锁定“经营止跌回稳”。
此次战略调整恰逢绿地控股境外债务重组关键期,也向外界传递出优化资金链、化解债务的决心。
据市场消息,今年8月,绿地控股推出境外化债方案,核心是以两折价格回购约13.4亿美元本金的美元债。但这仅为债务冰山一角,截至9月底,绿地控股总负债仍高达9431亿元,其中千亿元级借款需在一年内偿还。
长期资金紧张与业务停摆,导致绿地控股频遭诉讼。截至9月,公司未决诉讼案件达2777件,涉及金额超百亿元。

基建业务人事动荡
与房地产板块全面停滞不同,目前绿地控股大基建业务还在持续拓增量。该业务以轻资产模式承建代建为主,无需大量资金投入,但近年来也面临催款回款困难境遇。
三季度内,大基建板块新拓展项目520个,涉及合同额223亿元,同比下降17.67%。
绿地控股基建板块也出现了重大人事变动。今年9月,主管大基建业务的执行总裁陈军宣布因个人原因辞职。

陈军是绿地控股体系内成长起来的人才,在高管团队中也相对年轻,但其今年职业生涯可谓流年不利:今年4月,他先是在上海《沪嘉高速-嘉闵高架联络线新建工程项目“12·22”较大起重伤害事故调查报告》中被建议问责,理由是“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力,对相关管理人员安全生产履职不力情况失察”;7月,市场又一度传言陈军“失联”,但8月随着他出席内部会议传言不攻自破;而一个月后,陈军便官宣离职。
在绿地控股“一个总裁+多个执行总裁”的人事架构下,公司最多曾设有六名执行总裁,随着人员退休或转岗,陈军辞职后,执行总裁仅剩耿靖一人。
在陈军辞职当日,绿地控股宣布擢升陆新畬、吴晓晖、任虎、薛明辉、姜威为副总裁;其中,任虎取代了陈军成为大基建集团的“一把手”。

截至11月13日午市休盘,绿地控股报1.85元/股,上涨1.65%,公司总市值约为260亿元。

更多优质产业新闻请扫码关注“星岛产研”微信公众号获取
来源:星岛环球网
相关标签:
星岛环球网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