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公司密集换帅:从牌照红利到能力竞争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6523阅读 2025-11-22 03:26

Ai快讯 2025年,理财行业迎来高管调整潮,32家理财公司中,20家管理层发生变动。三季度以来,招银理财、信银理财、交银理财、北银理财等头部机构相继更换董事长或总裁,北银理财半年内两度换帅,交银理财总裁职位空缺半年后补位,新任高管多来自理财公司的母行或集团兄弟单位。

当前,银行理财规模超过32万亿元,逾九成资金集中于固收类资产。资管新规落地后,监管要求趋严,集团协同与风险隔离的平衡成为行业核心命题,理财公司通过人事调整优化治理结构。

母行体系是理财公司人才输送主渠道。中银理财新任董事长黄党贵来自中国银行总行全球市场部,建信理财董事长齐建功自建设银行金融同业部调任,交银理财董事长李豪、拟任总裁徐铁分别曾任交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部总经理及金融机构部总经理,信银理财董事长王洪栋来自中信银行财富管理部,苏银理财董事长由江苏银行总行金融同业部总经理周宏接任。

从母行调任的管理者具备更强的资源协同能力,能够打通理财公司与母行在客户资源、渠道网络、风控体系等方面的壁垒,对母行的战略意图理解更深刻,有利于理财公司更好地融入母行整体发展布局,在资产获取、产品创设、客户服务等环节形成有效联动。在资金端,借助母行渠道,储蓄、私行等客户资金可以引到理财公司;在资产端,理财公司联动母行公司、投行等部门,可以整合适配的优质资产。

跨业态人才引进也成为新趋势。工银理财董事长吴茜是工银安盛人寿原总裁,此前在工商银行财务体系深耕20年;招银理财新任总裁董方曾担任招商基金副总经理,在招商银行系统拥有22年的工作经验;高盛工银理财CEO张雨萌曾任晨星中国区董事总经理、Legal & General中国区总裁等。

随着新一轮人事布局落定,理财公司新任管理层面临的核心任务日益清晰,即“业务模式再定位与核心竞争力再塑造”,重构产品体系以提升长期回报能力,特别是在固收压缩、权益波动的背景下优化资产配置。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全市场共存续产品4.39万只,同比增加10.01%;存续规模32.13万亿元,同比增加9.42%。其中,理财公司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占全市场的比例达到91.13%。然而,产品结构失衡问题依然突出。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31.21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97.14%,较去年同期增加0.05个百分点;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为0.83万亿元,占比为2.58%,较去年同期增加0.03个百分点;权益类产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存续规模相对较小,分别为0.07万亿元和0.02万亿元。

三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兑付收益率下降。其中,到期封闭式固收类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73%,环比下降0.19个百分点,低于业绩比较基准0.12个百分点;到期开放式固收类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54%,环比下降0.21个百分点,低于业绩比较基准0.28个百分点。

多位专家建议理财公司采取“双轮驱动、渐进转型”的策略。一方面,理财公司应夯实投研能力,通过内部培养或外部引进权益投资人才,提升权益资产择时、配置及风险对冲能力;逐步提升含权产品占比,可以从“固收+”策略切入,先以红利低波股、指数增强等低波动资产试水,再根据客户反馈与市场表现,增加主动管理型含权产品比例。同时,强化风险适配,严格做好投资者风险测评与产品风险评级匹配,通过投教专栏、路演等方式清晰揭示权益资产波动特性。在巩固固收优势方面,则须在债券收益率低位环境下,深挖优质资产,提高交易能力,创新策略设计。

理财公司在发展含权产品与巩固固收优势之间需要采取“双轮驱动、差异发展”的策略。固收类产品仍是业务的压舱石,需要通过精细化管理、信用风险防控、久期管理等手段提升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含权产品的布局应采取渐进式策略,可以从“固收+”产品入手,通过适度配置权益、可转债等资产增厚收益。同时,要建立分层的产品体系,针对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群体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在投研能力建设上,可以通过与公募基金、券商资管等机构合作,借助外部专业力量弥补自身短板。更重要的是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客户树立长期投资理念。

理财公司在平衡含权产品布局与巩固固收优势时,重点可以从四方面入手:其一,基于自身实际以及机制优势,加快推进投研体系的升级;其二,在“固收+”及混合类理财产品项下,增配权益类资产、其他大类资产;其三,随着“AI+”行动计划的实施,推进数字化运营与管理能力;其四,强化全方位风险防控与管理能力。

理财市场进入新阶段,投资者越来越理性。理财公司新任管理层重点要解决的是建立起“可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而不是仅仅追求短期的高收益。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