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变阵|闯关⑮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研究院 曾树佳 4.1w阅读 2022-01-30 13:20

编者按:2022年伊始,乐居财经研究院联动《进深》《地产K线》《物业K线》《家居K线》四大栏目组,推出《闯关》系列策划,挖掘地产、家居和物业标志性企业的闯关故事。洞察近百家企业的运作方式,深度挖掘成功与失败的样本,以飨读者。
文/乐居财经 曾树佳

地产行业正迎来最寒冷的一个冬天。随着多家房企美元债暴雷,开发商外部融资能力急剧收窄,加上购房者信心跌至冰点,最终一波接着一波地产企业因资金链承压而倒下。

行业潮水褪去,房企“躺赢”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这并不代表所有房企都不行了,一批过往默默无闻的“腰部房企”,在寒冬中依然保持着韧性。

而远洋恰好就是“腰部房企”中的典型代表。去年年内,远洋活跃的身影随处可见,它以40亿元收购红星地产70%股权,获得平安银行300亿元授信额度,参与设立国内写字楼市场最大规模的美元基金等等。

有人说,远洋变了。以往,它跟着别人谈规模,谈多元化,并重仓环京区域;如今,它对外发声所涉及的词眼,要不就是“聚焦主业”“南移西拓”,要不就是“健康建筑”,有了自己的活法。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远洋错过了前几年行业的规模竞速阶段,也曾在多元化中徘徊,在环京中遇困;但现在它旗下的业务,已呈现出地产与商业并行、远洋资本助力业务协同的发展思路。

此外,它赶上了物管公司的上市潮,已将旗下的远洋服务推上港股市场,为集团的发展装上了另一个“轮子”,弥补了之前远洋亿家从新三板退市的遗憾。

在新的行业环境下,一些头部选手因体力透支而掉队,而像远洋这样匀速前进的“腰部房企”,却挺过了寒冬,迎来了新曙光。


调控下扩储

距离远洋“南移西拓”与“城市深耕”战略的提出,已有一年多的时间。现阶段虽然调控基调持续,但它仍按这样的路线前行,拿了不少地。

去年,远洋频频在佛山、青岛、厦门、温州、成都、合肥、武汉、西安等多个城市落子,除了招拍挂扩储之外,它还签下了重庆江北区、成都青白江公园、长沙市天心区等地的城市更新项目。

它忙碌的补仓身影,与此前的“收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19年前后,远洋开始给自身定下了“聚焦主业”的投资信条;在剥离长租、养老等部分多元业务的同时,它对地产项目的投资也较为谨慎,这导致了该公司的拿地规模,较往年下降了一些。

直至2020年启动全新五期战略,它才恢复了较为活跃的投资节奏,年内新增土地建面为791.4万平方米,于公开市场拿地项目约40个,其中“南移西拓”项目占比高达70%。

这样的步调仍在继续。去年上半年,远洋共获取16个开发项目,新增土储328万平方米,总货值约500亿元。曾遭遇“地王”难题的它,后来也坚持以“小快周转”项目为主,25万平方米以下项目个数占比达75%。

去年7月,远洋集团宣布以40亿元的代价,获取红星地产70%股权;经此一举,其土储的“粮仓”将得到近千亿的货值。此后,它在济南、广州的集中推地中,也有所斩获。

土储消化后转化出来的销售额,使远洋的布局看起来更为均衡。

该公司的北京地区、环渤海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及华西地区的销售额,分别占比24%、18%、22%、15%、21%,其中“南移西拓”地区占比为58%,同比提升8个百分点。

2021年,远洋集团累计协议销售额约1362.6亿元,同比增长约4%;累计协议销售楼面面积为约767.35万平方米。按照其1500亿元的销售目标,远洋完成率为90.84%。


变阵下的周转

2020年,远洋围绕着六大重点开发区域成立事业部,将原来的4个事业部拆分为6个,分别为北京、环渤海、华东、华南、华中、华西6个开发事业部。其中,华西、华中为新设的两个事业部。

这是配合“南移西拓”战略,而对开发主业进行的组织架构调整,是为了在环京之外拓展更大空间的同时,提高管理效率。

2018至2020年,远洋虽然在规模上继续增长,但其管理、销售、财务三费总费用率,分别为17.3%、16.5%、14.1%,各年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同期,其存货周转率为0.44、0.51、0.53,运转效率也在提升。

不过,去年上半年它的三费费用率为18.7%,相比于去年年底增加了4.6个百分点,这或许是它阶段性的规模发展所导致的。

银根收紧的年景,融资成本决定着房企输血的质量。得益于股东中国人寿、大家保险的央企背景,以及较好的企业信用,远洋发债利率较低,近三年其融资成本分别为5.4%、5.5%、5.1%,去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5%。

年内,远洋发行了两笔绿色美元票据,金额为4亿美元、3.2亿美元,票面利率为3.25%、2.7%。此外它还宣布发行第一期26亿公司债券,利率4.2%;另一笔公司债规模为19.5亿元,利率4.06%。

它于8月初,到期赎回了由远洋地产宝财IV有限公司发行的7亿美元浮息有担保票据。借新还旧、利用长债替换到期债务,向来是它的常规操作,其始终保持对未来1–2年到期贷款提前规划。

没有“贵钱”的顾虑,远洋在财务指标上表现得较为平稳。截止去年年中,它剔除预收款后资产负债率69%,净负债率67%,现金短债比1.6,三道红线指标全部达标,处于“绿档”。

同期,远洋在手现金为382.3亿元,虽比上年年底439.3亿元的体量,下降了12.98%,但1.53的流动比率,仍能给予它部分伸展的空间。


拓宽基金通道  

地产开发的空间渐次收窄,单条业务线伸展的难度不断增大,因此房企对于业务协同,逐渐重视了起来。对于远洋来说,地产基金无疑为它提供了不小的助力。

早在几年前,远洋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明就曾直言:“未来公司销售规模有相当一部分会来自地产金融”。眼下,远洋的经营形态,确实正朝着李明所指的方向在行进。

仅在去年10月间,远洋资本便收购了新加坡REITs,并发起设立4亿美元物流地产私募基金,该基金将专注于投资一二线及重要物流节点城市的开发型、成熟型物流地产项目。

此外,远洋还联合数家国际投资人,共同出资参与设立核心写字楼基金,总规模为14亿美元。这是一个半盲池型基金,即一部分资金用于投资特定项目——北京CBDZ6地块及远洋光华国际项目,另一部分用于投资其他符合标准的项目。

换言之,远洋自身投资的项目,将在上述基金中直接受益。

这或许已是远洋调整资产的常用路径。乐居财经查阅获悉,在此之前,它已将北京未来广场、天津未来广场、天津未来汇、北京山水未来汇等持有物业发行REITs和核心物业基金,使这部分物业不再合并报表,为上市平台减重。

作为地产基金、创投的践行主体,远洋集团旗下的远洋资本,在市场上频频现身。它的经营范畴,包括设立房地产、商办、物流等基金平台,帮助项目募资,或对不动产进行开发建设、改造、运营管理等,提升资产价值。

乐居财经查阅获悉,截至2021年年初,远洋资本还替远洋集团管理着17个境内外项目,合计规模133亿元。

在投资层面,远洋资本的房地产基金项目投资区域,也与远洋集团保持着高度一致。双方还经常进行联合投资,2020年末已投资项目共16个,总投资规模约125亿元。而去年在收购红星地产、物流资产时,远洋资本再一次成为了集团的急先锋。

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远洋集团地产、商业双引擎的蓄力器,也能为集团补充流动性,调节报表。

“健康建筑”的逻辑

去年上半年,远洋集团营业额创下新高至205.1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其中物业管理及相关服务收入,同比增长46%至12亿元,在收入中占比6%;投资业务的收入也达到2.03亿元。

同期,它的毛利为46.1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只是其核心净利润(剔除投资物业公允价值变动、出售合资企业的净收益和汇兑净收益),却同比下降10%至11亿元。

这主要归因于它结转的节奏,以及下降了0.6个百分点至 22.5%的毛利率。

在地产开发毛利率普遍下降的情况下,或许远洋需要经过两年的调整期,才能让该指标恢复往常的水平。不过,调控使得行业的底层逻辑正在重塑,远洋现阶段谈得最多的,并不是规模和利润,而是“建筑健康”。

此前远洋集团执行董事、执行总裁崔洪杰曾称绿色环保、建筑健康的投入为“必要投入”。他表示:“强化内部运营是必然趋势,但是对于企业认准的核心价值方面的投入,是不能放弃,也不能减少的。”

远洋将此当做一项长期战略,所付诸的行动自然也不会少。

2020年,远洋已将健康建筑体系推进至1.1,去年4月,它继续推动建立“建筑健康2030”联盟,开启“健康领航计划”,扮演了健康建筑领域先行者的角色。

远洋引进的WELL标准的同时,还在全国六大区域的项目全面落地健康建筑体系。截至2021年12月初,远洋建筑健康体系已在40座城市、130余个项目推广,落地面积超2000万平方米。

此外,它还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披露了环境中期目标和绿色建筑目标。至2025年,它碳排放/能源强度将减少35%(以2018年为基准),自持项目100%达到高星级绿色建筑标准。

在更加注重产品品质的当下,企业对健康、绿色的关注与实践,或许能在提高竞争力方面增加一个筹码。现今的绿色美元债、公司债低至3%的融资成本,就足以证明市场对这一发展趋势较为追捧。

责任编辑:丽娅

来源:乐居财经研究院

作者:曾树佳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