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没有千亿梦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靳文雨 10.6w阅读 2023-01-05 19:09

  文/乐居财经 靳文雨

  2022年画上了休止符,但回想这一年,张辉(化名)过的并不顺利。去年年中,他正赶上了公司大裁员,自己就是被裁掉的那一个。之后由于年龄和家庭的原因,一直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他本是某千亿房企的一名员工。早些年公司业绩不错,老板也曾许诺员工,“要帮助高层管理者收入过亿,帮助中高层收入过千万,帮助中层收入过百万,帮助基层有房有车。”

  “眼瞅着日子有了盼头,全公司都跟打了鸡血一样,为了冲千亿目前,每周都有几十块土地上报集团,周一光是拿地开会就要一整天。”张辉回忆起曾经没日没夜加班的日子,甚至还有一丝丝怀念。

  在一边高效拿地一边快速周转之下,没几年该房企就登上了千亿规模的宝座。

  然而,好景不长,伴随着全国房地产市场急剧降温,张辉所在房企也无法独善其身,不仅项目陷入了停工的尴尬境地,还收到了清盘呈请,去年以来,和张辉一样被裁掉的该企业员工,已超数千。而在2022年,该房企也从千亿房企的名单中“消失”。

  在规模论大行其道的年代,千亿似乎成为房企参与竞争的标配。无论是主动争取还是被动跟随,每个地产商都在快马加鞭,千亿、三千亿、万亿的目标接踵而至,行业厮杀也逐渐升温。

  然而,和张辉曾经所在的房企一样,在向千亿规模进击的道路上,由于激进的扩张,很多房企不可避免地承受者负债攀升、企业运营管理等压力,不少中型民企更是倒在了黎明之前。

  数据显示,2022年,全口径销售额达1000亿元的房企,直接从43家腰斩至20家,有23家房企从这一阵营中滑落。

  其中,恒大的销售额由4400亿下滑到455.3亿,排名也从第5跌落至第42位,虽急剧但也在预料之中。而诸如奥园、中梁、佳兆业、正荣、富力、祥生等,也均摘取了千亿房企的光环,规模都不足400亿。

  虽说规模是中小房企突破竞争的良方,但面对销售不畅、债务压力等困局,空谈规模论显然已脱离现实。行业下行的大趋势下,地产商们只能回归理性,开始考量如何险中求稳。

  千亿房企腰斩

  2022年可以说是近年来龙头房企座次变换最大的一年,受销售下行、债务到期,房企流动性困境等影响,整个地产行业都遭遇了大洗牌。曾经吹响“千亿”号角的诸多房企,也在爆雷声中沉沦。

  据乐居财经获悉,2022年房企销售额在千亿以上规模的只剩下20家。而2021年巅峰时期,行业内的千亿房企数量为43家。更早之前的2015年-2019年,这一数量分别为9家、12家、17家、32家、34家、43家。

  这份退出者的名单中,包括恒大、正荣、世茂、中南、卓越、金科、阳光城、中梁、龙光、融信、正荣、雅居乐等,几乎都是民营房企。

  而留在千亿榜上的民企,也仅剩碧桂园、龙湖、融创、滨江、旭辉和新城这6家,其余均为国央企背景开发商。

  回望2021年,碧桂园以7588.2亿万元的全口径销售额一骑绝尘,登上了七千亿房企的宝座,本来离万亿目标已更近一步,但在2022年,这一数字直接缩减至4643亿元。虽然它还位列第一,但是与第二名已相差不足百亿。

  万科也从榜眼的位置跌落至第三,取而代之的是保利发展,其2022年销售额为4573亿元,排名较2021年提升了2个位次。融创中国则以1692.1亿元的销售额,从第3名直接跌出前十,位列第11,而其2021年销售额还是5385亿元。

  老牌房企恒大的下滑,更是在是意料之中,其销售额由4400亿急剧下滑到455.3亿,排名也从第5跌落至第42位。还有诸如奥园、佳兆业、正荣、富力、祥生等,也均摘取了千亿房企的光环,规模都不足400亿。

  由此可见,行业前三甲都在四千亿规模徘徊,五千亿规模以上的房企已变成了过去式。就连三千亿房企也从3家缩水到1家,两千亿房企更是从原来的8家锐减到4家。

  当然,惨淡的市场行情中,也有少数企业开启了逆势增长,其中最为典型的逆袭者,当属建发房产与滨江集团。

  2022年,建发实现销售额1307.2亿元,比2021年的1711.3亿元略微下降,但排名却从第21位大跨步升至第10位;滨江销售额则为1539.3亿元,排名从第22升位到第13位,进阶迅速。

  除此之外,还有越秀地产和华发股份,排名较前一年分别提升21个和14个名次,排名第16和第18。中海、华润置地、招商蛇口、金地、龙湖等一众国央企、优质民企,凭借自身的资金、布局和运营优势,在本轮行业下行调整周期中表现稳健,均跻身前十。

  狂奔“代价”

  曾经规模为王的时代,追逐千亿可以说是属于民企的狂欢盛宴。多数中小房企不惜牺牲利润与安全,不断抢占市场份额,做大做强。毕竟在高周转的阶段,千亿房企在融资、拿地、销售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诸如赣系房企新力控股从2010年创办到千亿业绩,仅用10年的时间做到。而为了冲击千亿,新力采用“120天启动开发、180天达到预售标准”的高周转开发模式。

  “川系一哥”的蓝光也是如此。2016年,其实现销售额339.1亿元,次年杨铿便提出冲刺千亿销售额计划,这一数据在2017年和2018年分别快速增长至582亿元、855.39亿元。2019年,蓝光以1079.8亿元销售额正式进入千亿房企俱乐部,并在当年设立上海总部。

  踏着“高举高打”的节奏,房企规模的车轮辘辘前行,千亿目标也被更多房企随口喊出。然而,高周转下也积藏了巨大风险。短暂的顺风顺水之后,地产行业进入了寒冬。

  恒大的暴雷,拉开了房企风险蔓延的序幕,地产市场风声鹤唳,加之资金断裂、销售滑坡,一众民企难以招架。素有风险偏好的金融机构,“雨天收伞”、冻结地产商资产,更让他们不堪重负。

  2021年9月,刚坐上千亿宝座不久的新力,就因出现流动性危机,导致了股债双杀,沦为仙股,至今仍因发不出业绩而处在停牌中。此外,蓝光也因为早前冲千亿时步子迈太大而一蹶不起,不仅重回大本营四川,还沦落到控股股东持有股份被司法拍卖的境地。

  置身危机之下,曾经的千亿房企们业绩也遭遇滑铁卢。据乐居财经统计,在20家千亿房企中,除了排在第16位的越秀地产累计业绩同比增长6.6%以外,其余19家千亿房企业绩全部缩水,累计业绩较上年平均减少26%左右。

  排在榜首的碧桂园全年业绩较2021年缩水38.81%,排在第二位的保利发展业绩也较上年下降了15.08%,第三名万科也缩水32.26%。此外,融创、绿地、新城、旭辉等4家房企全年业绩缩水50%以上。

  不止于此,房企的业绩目标也基本“全军覆没”。数据显示,15家房企公布了2022年销售目标,目标完成率均值为73.6%,低于2021年的93.4%。

  其中,仅滨江、越秀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它们2022年业绩目标分别为1500亿元、1235亿元,最终目标完成率为103%、102%。多数企业截至12月末目标完成率不足90%,不少房企甚至不足70%。

  规模回到10年前

  过去,规模对于房企来说,确实有着极大的诱惑。房地产的规模口号也越喊越疯狂,三千亿、五千亿、七千亿,仿佛不达万亿誓不罢休。

  在销售不畅、债务压力之下,千亿规模以上房企往往要比中小型房企更容易获得融资,且融资成本上还要远远低于一般房企。

  另一方面,在销售端,购房者往往选择大体量的品牌房企,置业顾问也经常以“全国知名千亿房企开发”等话术吸引购房者。不难看到,消费者一般认为大房企开发的楼盘,质量售后才有保证。

  但在2022年残酷市场的打击下,地产运转的逻辑与风向发生转变,房地产持续超过二十年的规模追逐,也开始掉落。

  这一年以来,因为没有了真金白银,大部分民企如履薄冰,只能量力而行。这一窘迫也传导至土拍市场,他们在拿地扩储上明显力不从心,大量城市出现了城投托底的现象。民企除龙湖之外,基本在土拍市场上消失。

  从2022年22城拿地分布来看,地方国资拿地金额占比为42%,超过了央国企的37.4%,民企仅为15.8%。即使销售第一的碧桂园,在2020年和2021年,其拿地金额分别为1512亿元和1397亿元。但2022年仅投资拿地61亿元,排名第66位。

  在业内人士看来,开发商刻意收缩了拿地投资力度,这或将导致未来货值供应减少。

  另一边,销售端的成绩同样不理想。易居企业集团CEO丁祖昱在近日的公开演讲中指出,预计2022年全年商品房成交额13.3万亿元,成交面积13.6亿平方米,同比分别下降27%、24%。

  他认为,“2013、2014年的行业规模与2015年差不太多,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行业规模回到了10年前。过去这么多年高歌猛进奠定的规模,在短短一年间就重回到2015年,有点讽刺,但也很真实。”而未来三至五年,全国商品房销售规模将保持在13亿平方米左右,行业规模步入无增长时代。

  眼下,对于大部分房企而言,三道红线带来的压力尚未缓解,又受到疫情等不可抗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市场持续低迷,房企依然面临较高的现金流压力和经营难度。比起对规模的渴望,地产商们已被迫回归理性,开始考量如何险中求稳。

相关标签:

进深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