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进深 严明会
9月初,海玥黄浦源项目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发布会。
上海建工房产没有采用传统的楼盘宣讲形式,而是以“微电影实景样板间论坛”组合,通过更具文化感和沉浸感的方式,呈现项目理念与生活场景。
活动中首映了地产行业内首部以“墅享家”为主题的微电影《上海色味》,并同步展现了196㎡、180㎡、360㎡、550㎡四个面积段房源的全新实景样板间,为项目造势。
海玥黄浦源的前身由新昌路001、006、007街坊三个地块组成,西侧即为南北高架。项目分两期开发,一期开发006地块,目前已交付。
二期项目则是由001和007两个地块组成,其中,001号地块包括建3栋超高层住宅和1栋16层洋房,最高达165米;007号地块是上海市第二批历史风貌保护街坊,包括为联排、双拼和独栋产品。
高层均价14.5万/㎡、风貌别墅均价25万/㎡。同片区的新房,单价已经奔18万/㎡了。
单看项目本身,优势突出:它是黄浦区少有的限价楼盘,也是人民广场板块唯一在售的准现房,稀缺性拉满。
按理说,这样的项目应受到高端买家的热烈追捧,但实际市场反响却并未达到热销或现象级水平。
开盘一年去化52%
对比周边项目,更能看出海玥的“尴尬”。
和它隔了一个南北高架的静安东斯文里地块,被中海地产在7月的六批次土拍中拿下,总价53.63亿元,成交楼面价90390元/㎡,溢价率10.10%。扣除商业成本后,可售住宅楼面价实际攀至11.4万/㎡,未来售价预计在16万 /㎡。
不过,这波热度并未带给海玥黄浦源过多的利好。
离东斯文里更远的康定壹拾玖,均价高达17万/㎡,但仍实现了两次开盘日光。
海玥黄浦源均价14.5万/㎡左右,比康定壹拾玖低约2.5万/㎡,去化却没跟上。
2023年9月24日,项目首批房源正式入市,即新昌城一期,推出308套建面约93-598㎡房源,均价14.3万/㎡,认筹率97%,并未触发积分、未触发限售。官方公告开盘8小时内卖出了64.8亿元。
网上房地产显示,目前还剩92套房源可售。开盘两年,网签去化率约70%。
2024年9月,海玥黄浦源二期加推134套房源,最终累计认购148组,认购率约110%,同样未触发积分和限售。开盘去化89套,销售额为33亿,当日去化率约66%。
今年4月下旬,海玥黄浦源又推出116套建面约94-402㎡房源,主力户型是303㎡五房,均价14.56万/㎡,最终认购率103%。算得上推盘以来最好的成绩。
网上房地产显示,海玥黄浦源250套房源已售131套,网签去化率52.4%。
这样的去化速度在上海核心区的高端楼盘市场中算是慢的。
更让海玥黄浦源去化承压的是,它即将迎来一位实力强劲的对手,距离项目约5公里的绿城黄浦ONE已进入入市倒计时。
绿城黄浦ONE计划推出建面约155-193㎡的3-4房户型,市场预计均价18万/㎡,总价门槛约2800万起。
绿城近年在上海豪宅市场早已站稳脚跟,此前打造的多个高端项目,为其积累了稳定的市场口碑,销售业绩也有实打实的支撑。且绿城黄浦ONE的总价段和面积段,与海玥黄浦源部分房源的目标客群重叠。
业绩“压舱石”
海玥黄浦源对上海建工房产销售业绩至关重要。
2024年海玥黄浦源实现销售额68亿元,占全年销售的比例约为73%。
据上海建工官方公示,海玥黄浦源单盘累计销售额突破228亿元。
“海玥”系产品是上海建工房产的一张名片。
2019年,上海浦东新区海玥瑄邸开盘,成为上海首个"海玥系"项目。到了2021年,“海玥”系产品全面铺开,上海金山的海玥瀜庭、浦东的海玥铭邸等项目相继入市,为建工房产拉了一波销售业绩。
近一年来,上海建工和老搭档保利一起做了几个冠名了“海玥”的项目,支撑起了业绩,如保利建工·海玥锦上,保利建工海玥外滩序BUND98,后者更是杨浦滨江红盘。
据克而瑞,今年1-8月,上海建工实现43.45亿元的权益销售额,在上海房企中位列第22。
今年上半年,上海建工实现营业总收入1050.4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8.04%;归母净利润7.10亿元,同比减少14.04%;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2.17亿元,同比大幅下滑69.13%。
关于扣非净利润巨降近七成的原因,上海建工称,报告期内行业需求变动,公司营收下降,毛利同比减少。地产和投资业务不及预期,影响整体盈利能力。
具体到上海建工全资子公司上海建工房产,其在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03亿元,相比于去年同期下滑幅度超50%,归母净利润亏损2.42亿元。
在上海建工房产举行的2025年度营销工作会议上,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祺国提到:
面对行业深度调整的严峻挑战,房产公司要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志,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在拿地端,上海建工鲜少单独在上海土拍市场中拿地,而多是与保利一起联合参与竞拍。目前看来,其在上海的土地储备也不多了。
来源:进深
作者:505707
相关标签:
进深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