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获政策利好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5.4w阅读 2025-09-26 02:10

Ai快讯 9月25日,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支持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文件提出多项举措,包括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须按政策标准自建、共建或委托建设回收服务网点;现有再生资源网点拓展动力电池及电动自行车废旧锂电池回收业务;鼓励企业建设集回收储运与综合利用于一体的大型区域中心站,实现短链条、少环节一站式回收。到2027年,全市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区县覆盖率将达90%。

当下,动力电池正迎来退役高峰。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回收利用委员会产业研究部预计,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82万吨,首轮退役潮全面到来;2028年起,退役量将突破400万吨关口,行业产值也将冲至2800亿元以上。

我国新能源汽车从2015年左右开始规模化量产,动力电池寿命普遍为5年至8年,2023年前后首批动力电池开始退役,且退役量递增。不过,动力电池退役并不等同于报废,退役电池含高价值金属,回收再利用能缓解锂钴镍对外依存度。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建成400万吨级锂离子电池梯次利用与回收拆解产能,企业锂回收率等指标全球领先,实现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循环。

然而,面对“退役潮”,行业仍存在法规体系不完善、技术标准不足、流转不规范、回收利用体系不健全等痛点。陕西巨丰投资资讯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投资顾问丁臻宇认为,产业核心问题是技术标准不足、回收网络不健全、规范化回收率低,企业可联合布局回收网点,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拆解与资源化技术,完善全链条能力。深圳市前海排排网基金销售有限责任公司研究总监刘有华指出,技术上存在回收效率偏低等问题,回收网络方面存在回收渠道分散等短板。不过,他也表示,尽管当前行业存在“小作坊”式企业无序竞争等问题,但长期向好趋势未变,该产业有望成长为支撑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战略性产业。

为推动产业规范化、闭环化发展,近年来相关政策频频发布。今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强调全面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能力水平的重要性。丁臻宇称,国内政策构建了“法律约束 + 溯源管控”全链条框架,会加速淘汰不达标企业,引导技术向高效环保升级。

企业端也在积极布局。今年6月,全球最大的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全球能源循环计划”,推动电池循环经济全面落地。9月2日,天奇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与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共同构建锂电池全链条闭环体系。9月17日,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公告将与美国ASCENDELEMENTS合作,开拓欧洲动力锂电池回收市场及相关材料合作。

刘有华表示,未来随着高覆盖率回收网络逐步完善,产业布局将更合理,资源回收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竞争力增强,有望为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