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新规:风控与估值并重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8493阅读 2025-10-11 03:58

Ai快讯 近日,财政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知识产权资产评估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及融资担保公司运用资产评估结果时,关注贷款额或担保额与评估价值的关联关系,合理确定质押率与期限,控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

当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作为新型融资方式,已成为金融体系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但该业务仍面临多重障碍。《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评估标准不统一、市场流转不畅、变现周期较长、贷后风险管控难等问题依然突出。

在政策支持下,银行积极探索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创新。北京银行天津分行落地天津首个批量化知识产权质押无纸化业务,为多家科创企业提供数千万元授信;江苏银行上海分行推出“苏知贷”,以企业知识产权为质押物,提供最高3000万元、最长3年的贷款,优化“科创专项产品 + 知识产权质押”组合授信方案;中国银行开展“知惠行”专项活动,2025年8月至2026年7月提供100亿元专项额度支持,其中50亿元用于支持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地区。

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曾圣钧指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意义重大,既可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用于技术研发,又能激励企业重视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提升核心竞争力。然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一新兴业务面临风险挑战,各银行业务标准不统一、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难度大、变现处置周期长等问题,影响质押融资的风险可控性。

某银行业务负责人透露,该行会根据客户经营情况、还款能力和知识产权类型等因素,将质押率控制在15%—50%之间。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全国知识产权业务中心总监黄政燏律师表示,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缺乏统一标准,交易市场不活跃,处置周期长,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健全,银行难以判断其还款能力和知识产权真实价值。

曾圣钧建议,银行应建立专业评估团队或借助第三方机构完善评估体系,贷前全面调查、贷后加强跟踪管理,建立完善的质押物处置机制;保险机构可提供贷款保证保险分担风险,政府可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央行可通过再贷款政策提供低成本资金。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涉及多个环节,需要多方协作。9月,商务部等八部门印发文件,提出加快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与交易流转体系建设,完善相关信息平台,鼓励银行与第三方评估机构合作,支持银行开展内部评估试点等。《通知》强调资产评估机构要发挥专业作用,为金融机构控制风险提供决策参考。

受访人士指出,应从多方面完善配套体系。黄政燏建议完善评估模型、建立企业“白名单”、创新专门产品、利用全国质押信息平台;曾圣钧提出监管部门应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银行应加强业务创新,企业应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上海经邑产业数智研究院副院长沈佳庆认为,传统监管应转向生态搭建,建立知识产权金融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应注重提升知识产权融资价值,提前布局高价值专利。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