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河南焦作的氟基新材料创新中心实验室,多氟多的技术研发团队正在这里有条不紊地进行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各项试验。
多氟多一位研发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多氟多固态电池研发的核心目标是开发本质安全电芯”。能量密度由正负极材料体系决定,多氟多固态电解质研发重点在于匹配正负极体系,更安全地使用高能量密度。
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核心,凭借高能量密度、强安全性、优低温性能,成为新能源领域新方向。在固态电池产业化竞争中,深耕氟化工多年的多氟多,正以技术为刃突围。
实验室成果迈向产业
今年9月末,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张强团队在锂电池聚合物电解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提出“富阴离子溶剂化结构”设计策略,开发新型含氟聚醚电解质。该电解质通过热引发原位聚合技术,增强固态界面物理接触与离子传导能力,提升锂电池耐高压性能和界面稳定性。
多氟多与清华已建立多年联合研发框架。多氟多能源材料研发负责人周阳介绍,离子电导率和正负极界面处理技术是提升全固态电池性能关键。在聚醚电解质引入强吸电子含氟基团,能提升耐高压性能,匹配4.7V高电压富锂锰基正极,实现单一电解质对高电压正极与金属锂负极同步兼容。高离子电导率的富阴离子溶剂化结构,可在电极表面衍生富含氟化物的稳定界面层,提升界面稳定性。
周阳认为,固态电池阶段性技术突破,要扎根实验室,更要紧扣下游应用需求。从新能源汽车长续航到储能电站高稳定性,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性平衡是多氟多攻关方向。
基于此理念,多氟多与清华深度合作,在原位聚合路线关键突破,使固态电池性能上新台阶。目前,双方合作研发的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达0.6mS/cm,基于该电解质的电池能量密度达340Wh/kg,循环寿命超800周,软包电芯可通过热箱和针刺等测试。
多线布局构建技术壁垒
多氟多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底气,源于其在氟化工领域数十年积淀。作为氟化工龙头,多氟多在传统产品领域优势明显,对新能源材料的布局,让其掌握固态电池“核心密码”。
周阳介绍,含氟材料是固态电解质“骨架”,特种无机氟和有机氟材料是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核心材料。多氟多的氟化工技术储备,为进军固态电池奠定基础。
技术路线上,业内主流固态电解质材料有硫化物、卤化物、氧化物和聚合物电解质四类。2017年,多氟多启动硫化物固态电池研发,瞄准海外垄断的高离子电导率电解质核心技术。2021年,布局聚合物/凝胶固态电池体系,开发新型含氟高分子聚合物电解质,获多项技术专利,相关产线具备生产装车能力。
针对固态电池对高容量负极需求,多氟多旗下浙江中宁硅业提前布局。其生产的硅碳负极优势明显,已在国内一线电池企业应用,是提升电池综合性能的“关键拼图”。同时,多氟多联合清华在复合锂负极领域探索,为固态电池性能突破储备技术。
锚定产业化目标稳步前行
面对固态电池产业化热潮,多氟多保持冷静理性。“实验性电池装车容易,但保证稳定性、实现商业化还有很长路要走。”
近期目标上,公司明确技术攻关节点,到2027年,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突破1mS/cm,锂离子迁移数超0.8;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400Wh/kg,循环寿命突破1000周,满足GB43854 - 2024对单体电池所有测试要求。
中期目标上,多氟多以本质安全电池为目标,以聚合物固态电池为路径,2027 - 2029年实现耐过充、耐针刺撞击、无热失控的高比能量固态电池量产。
在电池形态选择上,多氟多认可“从液态到半固态再到固态”的渐进式路线,认为半固态电池可短期内改善传统锂电池短板,为全固态电池产业化积累经验。
在固态电池产业化角逐中,多氟多凭借核心环节技术积累,以及与下游车企、储能企业紧密联动,正稳步走向舞台中央。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