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纸板块涨超50%,无纸化浪潮何时至?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7172阅读 2025-11-29 05:39

Ai快讯 近年来,电子纸作为低碳环保的绿色显示技术,除用于阅读、书写、标签等,在智慧物联场景中也有特殊应用价值。近期,电子纸板块迎来新一轮增长。11月25日,A股电子纸指数单日涨幅3.36%;截至11月28日12时许,万得电子纸指数年内上涨56.58%。

电子纸已从“小众阅读器”发展为“物联网显示终端”,在零售电子价签、办公电子笔记本、工业便携设备等领域渗透率提升。全球零售业数字化改造需求增加,电子价签因低功耗、可联网成为新零售基础设施核心部件。传统LCD屏在长期静态显示场景存在劣势,电子纸“护眼+节能”特性契合碳中和背景下的能源效率需求。

中国“双碳”目标支持低功耗电子产品,智慧城市、无纸化办公等产业导向为电子纸企业提供长期确定性。二级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热捧“元宇宙硬件入口”“物联网终端”等概念,引发估值重构,资金流向消费电子细分赛道。价签与平板保持高增长,渠道侧内容电商推动认知,行业进入“技术—市场—应用”加速期。

全球彩色电子纸生产商主要有元太科技(8609.TWO)、合力泰(002217.SZ)、亚世光电(002952.SZ)等。2024年,全球前五大厂商占约86%的市场份额。

元太科技积极布局大尺寸数字标牌市场,扩张大尺寸产线。该领域目前基数低,增长空间大。H5产线已试量产,预计明年贡献营收;H6产线明年投产。为满足远期需求,已投资约7.48亿元,为2028年后建设新产线做准备。因市场对大尺寸电子纸需求强劲,公司持续新设产线,模组合作伙伴明年大尺寸模组产线将满载。

近年来,电子纸技术迭代加速。彩色化与柔性化取得突破,清越科技、文石等企业推出彩色电子纸产品,元太科技EInkGallery3技术实现4096色显示,应用场景从黑白静态向全彩动态扩展。

电子墨水薄膜方面,元太科技(台湾)占据90%以上份额,深天马(000050.SZ)、莱宝高科(002106.SZ)等可小批量供应;TFT背板基本实现本地化,京东方(000725.SZ)、维信诺(002387.SZ)、深天马均可供货。

中游模组厂商中,清越科技(688496.SH)、合力泰、亚世光电、汉王科技(002362.SZ)等建立了年产能数百万片的中试线,但规模和良品率与元太科技有差距。

彩色电子纸技术已量产,拓展了广告、教育等高附加值市场。上游膜片、驱动芯片等供应链成熟使成本下降,毛利率改善吸引资本提前布局。龙头厂商专利壁垒形成供给垄断,强化行业定价权。

刷新率方面,元太EInkSpectra6黑白可实现30 - 50ms、支持局部刷新;国内厂商停留在600ms级全刷,局部刷算法未完全跑通。

国内在电润湿路径实现工程化突破,G2.5彩色动态电子纸量产线启动;在电泳路径上,跟随国际发展开展适配生产;60Hz“液晶级刷新”已落地,但全彩高刷一致性待打磨。国内厂商在模组制造端国产化率达96%,但上游材料与高端工艺需突破,高端彩色电子纸核心材料依赖进口。国产电子纸从“技术追赶”进入“生态突围”阶段,彩色化与高刷新率是打开百亿级市场的关键。

市场份额方面,文石Boox约占28%,掌阅科技约占24%,汉王科技约占18%,科大讯飞约占12%(语音转写办公本、高客单价),其他(索尼、华为、Kindle水货等)约占18%。

国内电子纸产业链布局完整,上下游协同效应显著。下游终端需求旺盛,电子价签、阅读器、教育硬件等核心品类出货量增长,带动上游材料与中游模组产能扩张。产业链标准体系逐步完善,相关护眼规范、质量分级等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2024年,中国电子纸平板全渠道销量达183.4万台,同比增长49.1%。电子纸技术可替代传统液晶显示,也是无纸化的替代方案。电子纸技术产值达149亿美元,成为前三大显示技术之一。

洛图科技预计,全球电子纸典型应用终端市场规模将突破142亿美元,2025年电纸书出货量将突破1880万片。QYResearch报告预计,2030年全球彩色电子纸市场规模将达29.9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4.6%。

中国电子纸产业尚未爆发。需求端,全球电子纸终端年复合增速超20%,但基数小,2024年全球产值约30亿美元,彩色与视频技术不成熟,无法大规模替代“海量屏幕”。供给端,电子纸行业处于“高增速、低基数、技术代差”阶段,真正放量需彩色成本降至LCD的1.5倍以内(目前约3倍)。

随着核心模组国产化率提升,成本下降,多渠道助力市场教育,以及全球“双碳”目标带来的绿色低碳替代窗口期,行业形成技术和政策双轮驱动,市场将进入高速增长期。

当前,核心材料(电子墨水膜)依赖元太科技,彩色化、高刷新率产品溢价明显,制约大规模应用。未来一到两年是关键窗口期,若国内企业在材料自主化、成本控制上取得突破,市场有望爆发增长。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