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银行近日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截至2025年3月末,光大银行资产总额达72,288.5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88%;其中,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41,109.5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50%;负债总额66,398.6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26%。存贷业务均实现“开门红”。
经营规模平稳增长的同时,光大银行的业绩指标传递出稳中向好的信号。2025年一季度,该行实现营业收入330.86亿元,同比下降4.06%,降幅较此前持续收窄,较2024年末收窄3.0个百分点;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24.64亿元,同比增长0.31%。
经营收入波动下,精耕续作构筑“护城河”
进入2025年,光大银行业务规模实现稳健增长,资产总额突破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88%,贷款总额突破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4.50%,保证了业务发展的“基本盘”。
在利率快速下行与破除规模至上的环境下,经营收入的波动成为精耕细作的直接动力。拆解2025年第一季度经营核心指标,营业收入330.8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06%。从营收的构成来看,利息净收入是主要降幅来源:2025年第一季度利息净收入225.3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84%,但下降幅度较2024年的10.06%已有所收窄。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则由负转正,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56.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7%;而2024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减少46亿元,下降19.5%。此为自2021年以来,光大银行中收增速首次回正,预计未来随着政策持续发力,宏观经济回暖,全年中收有望保持正增长。
全行业费用调降、居民消费不旺为银行业带来的增长压力,也同样影响着光大银行。值得一提的是,光大银行在精细化管理和特色化经营的主动应对之下,营收增速降幅正在稳步收窄。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354.2亿元,营收降幅环比前三个季度改善1.71个百分点;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30.86亿元,降幅较2024年末收窄3.0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归母净利润在2024年和2025年一季度均实现同比正增长。
分析核心数据指标或可窥见光大银行主动应对市场变化的积极举措。在精细化管理下,2024年几项关键指标推动业绩稳中向好,比如实现息差企稳、存款成本管理优化、负债成本稳中有降等。2024年生息资产收益率、计息负债成本率分别为3.73%、2.28%,分别较上半年下降10BP、9BP,负债端成本改善驱动息差企稳。
为应对息差下行压力,光大银行采取了“现金管理、受托支付、链式拓客、资格专户”等举措。截至2024年12月末,光大银行全年存款平均成本率2.18%,较2023年度下降14个BP,保持了平稳态势,其中对公、零售存款分别改善11BP、20BP。存款成本的改善有效缓解了贷款利率下降和规模增长放缓对营收的不利影响。光大银行表示,未来计划通过成本有效管理和负债结构的调整,辅以同业存款价格的优秀表现,实现负债成本总体下行。2025年一季度财报中未公布净息差,不过从负债成本率来看,较2024年末持续改善。
短期来看,光大银行受息差下行等因素影响,收入端仍有压力,这些特征与同业趋势一致。但中长期来看,在精细化管理下,光大银行具有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优良的业绩指日可待。
增长困局下,战略赛道跑出加速度,科技型企业贷款增9.55%、绿色贷款破4600亿
光大银行是中管金融企业,依托集团全牌照优势,财富管理、特色产品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如今,经历了发展受阻的光大银行,正在逐步走出业绩增长困局。
此前,光大银行距离突破7万亿规模尚有“一步之遥”。在2025年一季度“开门红”的带动下,资产总额一举突破7万亿大关。
虽然资产总规模和信贷投放规模的增长速度较前几年有所放缓,但不同银行有着不同的经营策略和风险偏好。从信贷投放来看,截至2024年末,光大银行贷款和垫款总额3.93万亿元,同比增长3.88%;2025年一季度末,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4.1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50%,持续保持稳健态势。
超过4万亿元的信贷总规模中,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信贷规模均实现快速增长。其中,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成为该行信贷投放的最大亮点。
2024年,光大银行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贷款增速分别达42%、41%、15%。具体来看,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3795亿元,增长42.06%。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规模3220亿元,较年初增长45.5%。绿色贷款余额4424亿元,较年初增长41%。普惠贷款和涉农贷款分别较年初增长14.9%和6.8%。
延续2024年的增长趋势,在2025年一季度,光大银行在上述领域持续发力,成为带动贷款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4,157.7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62.44亿元,增长9.55%。绿色金融方面,持续推进体系建设、产品创新、服务升级,绿色贷款余额(新口径)4,608.8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78.54亿元,增长11.59%。普惠贷款余额4,486.8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04%。
这些指标均位于同类银行的前列,为光大银行现阶段发展和未来奠定了良好的资产基础。从资产质量指标来看,光大银行在2025年第一季度末的不良贷款率为1.25%,与上年末持平,资产质量保持优良。同时,资本充足率指标呈现稳健特征。
2025年,光大银行的对公信贷中,单列了贷款高质量发展的专项计划,突出对于科技、绿色、普惠、制造业、民营、涉农等一系列领域的信贷支持,这些领域的信贷支持在今年全年的信贷增量计划中预计能够占到对公信贷增量计划的70%以上,顺应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逐步显现。
规模突破叠加生态赋能,特色业务显现“磁石”效应
2025年初,在上市银行纷纷披露年报之际,零售业务承压成为银行业共同面临的关键难题之一。
当前,过去几年中增长较快的个人经营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势头难再,同时零售信贷风险成本在增加,这也客观上要求银行做出相应的转变。据光大银行介绍,在零售信贷方面,2024年光大银行加大了普惠贷款和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其中普惠贷款增量、增幅居股份制同业前列;下半年,该行加大了房贷投放力度,房贷规模增长出现边际改善。
同时,针对国家提振消费的措施,光大银行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第一时间对照相关政策要求,制定形成了服务支持提振消费和发展消费金融工作方案,将服务支持提振消费贯穿到零售全年工作当中,持续深度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
在银行零售业务普遍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具有自身特色的业务产品将是银行改变局面的突破口。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商业银行林立,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现象时有发生。
而一款知名、便民的拳头产品能够让银行脱颖而出,在客户心中形成独特的印象和品牌认知,与其他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光大云缴费便是这样一个平台,这是光大银行深耕十余年的特色品牌,有着广泛的客户群体。
从光大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来看,2024年云缴费缴费项目累计超1.79万项,涵盖水、电、燃气,也包括一些政务方面,比如非税、社保、教育、物业、交通、医疗等25大类,年服务人次近34亿次,缴费金额突破了9000亿元。其中,电费、通讯费、有线电视费代收服务已实现全国县域地区全覆盖,水费和燃气费代收服务的县域覆盖率也近70%。
云缴费平台也实实在在带动了综合业务的发展。2024年,累计接入项目17980项,较年初增长10.7%;累计输出平台880家;转化零售客户累计超200万户,较年初增长8.9%,沉淀关联存款较年初增长8.4%。
云缴费平台的广泛场景覆盖和高客户粘性,或带动支付结算相关手续费增长,成为助攻2025年一季度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由负转正的重要因素之一。
进入2025年,光大银行表示,云缴费将持续巩固中国领先开放便民缴费平台优势,加快缴费项目向县、乡(村)纵深拓展,打造具有光大特色的“生活+金融”普惠便民生态,为社会民生和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以云缴费为代表的特色业务持续发力,展现出强大的经营活力,而其背后离不开科技的强力支撑。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光大银行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提升数字化水平,体现出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截至2024年底,光大银行全行科技投入已经占到营收的4.85%;全行科技人员占比达8.31%,数字化转型、科技赋能等方面的效果持续显现。
2025年一季度,光大银行零售资产管理规模(AUM)达3.05万亿元,较2024年末的2.95万亿再上一个台阶,超越3万亿,体现零售业务的价值贡献与客户粘性。
结合现有业务基础和资源禀赋锁定细分市场和目标客群,光大银行以“特色驱动+轻型转型”打造未来方程式,集中力量打造特色业务,有望持续培育一系列叫得响、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不断拓宽业务的“朋友圈”。从业绩发布会上光大银行管理层传递的信息来看,未来该行的工作重点仍将在创造价值层面,实实在在地为实体经济服务,集中精力打造出自身经营的特色,踏踏实实地推动银行实现高质量发展。
光大银行主动开拓差异化路径,在服务实体经济与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光大银行发展的脚步也将更加坚定有力。
来源:新浪财经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