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式回购数量增多背后三重因素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8.3w阅读 2025-09-08 00:36

Ai快讯 近期,A股市场注销式回购案例不断增加,这反映出上市公司对其重视程度显著提高,背后存在三重主要因素。

首先是政策的支持与引导。2024年4月印发的新“国九条”提出“引导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后依法注销”;去年11月,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鼓励上市公司将回购股份依法注销。在这些政策推动下,越来越多上市公司基于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有效提振了投资者信心。

其次,上市公司通过注销式回购可减少二级市场流通股数量,增加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是增强公司股东回报的重要举措。同时,这也避免了市场对公司可能择机减持套利的猜测,显著提升了股票“含金量”。

再者,注销式回购释放出上市公司现金流充裕的信号。从一些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告来看,回购资金大部分来自公司自有资金,这表明公司经营状况良好,具备一定资金实力。

此外,注销式回购的增加与“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工具的设立密切相关。2024年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宣布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首期额度3000亿元;2025年5月7日,相关额度提升至8000亿元。该工具为上市公司回购股份提供了更多资金来源,降低了回购成本,有利于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治理能力,受到市场欢迎,带动效应明显。据Wind数据统计,自相关工具落地以来,截至9月5日,673家公司披露了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公告,贷款金额上限合计达1453.39亿元。

不过,上市公司注销式回购在市值管理和市场信心传递方面虽有积极作用,但仍有需要注意之处。对投资者而言,要理性看待上市公司的回购行为,开展注销式回购虽为公司稳健经营的信号之一,但其效果并非立竿见影,需结合公司基本面和未来业绩预期进行综合分析。对上市公司而言,虽注销式回购是应对市场变化、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序开展,切不可“为了回购而回购”,应结合经营、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战略,将回购与资本运作纳入战略统筹,避免因操作不当使公司陷入险境。

总体而言,注销式回购不仅是市值管理工具,更是上市公司传递信心、优化资本结构的战略选择。期待越来越多上市公司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切实承担起提升自身投资价值的主体责任,主动提升投资者回报,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与信心。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