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经历半年过渡期,《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多家银行在新规落地前夕公布了合作机构“白名单”,不过仍有部分银行未披露合作名单。
为整治助贷业务乱象,压实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互联网贷款业务中的主体责任,监管部门出台了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新规,推动银行规范该业务健康发展。银行在互联网贷款业务中不能仅充当资金方,转嫁风控责任,对高利贷、乱收费等现象也不能视而不见,以免损害金融消费者权益。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互联网助贷名单制管理促使商业银行加强业务合规中的信息公开,方便公众监督银行业务规范,杜绝暗箱操作,同时倒逼灰色平台退出市场。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目前已有超60家股份制银行、城商行、民营银行、外资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披露了互联网助贷“白名单”。9月30日,蓝海银行官网公告显示,其助贷合作机构共72家,包括36家平台运营机构和36家增信服务机构;9月22日,济宁银行公布互联网贷款合作机构名单,涉及7家平台机构;9月16日,微众银行官网公布信贷业务第三方合作机构名单,涉及382家机构。
今年4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通知》,从多方面强化了商业银行总行对互联网助贷业务的管理责任。《通知》明确,商业银行总行应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通过官方渠道披露名单并及时更新,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合作。
然而,《通知》正式实施后,仍有部分银行未公开合作机构名单。记者采访发现,不少银行对披露讳莫如深,部分机构处于观望状态。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称相关问题敏感,暂不回复;一家城商行信贷部门负责人指出,部分银行担忧互联网贷款平台业务合规问题带来的风险传导,新规提高了合作平台门槛,银行需对现有业务进行调整规范,且清理已合作的灰色平台存在难度,部分平台有存量业务,不能立即停掉。此外,部分银行表示未涉及互联网助贷业务,不存在“白名单”披露问题。
长期以来,银行互联网贷款投诉多集中在“利率过高”“变相抬高利率”等问题。此次新规对平台综合融资成本提出明确要求,这是银行规范业务面临的严峻考验之一。《通知》规定,商业银行应开展差异化风险定价,推动贷款利率、增信服务费率与业务风险匹配,不得笼统以综合融资成本区间上限定价,要掌握增信服务机构实际收费情况,确保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符合相关规定,维护借款人合法权益。
华泰证券研究报告指出,新规要求贷款定价与风险匹配,超过24%(36%以下)部分可能不受法律保护。律师庞珊珊认为,金融借款合同中,借款人可请求调减总计超过年利率24%的部分;平台收取费用过高,消费者可主张超过部分无效,银行收取的综合融资成本不能超过24%。上海坤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罗茜表示,消费者可起诉要求调减已收取超过24%利率的贷款。
银行在互联网贷款业务中注重合规,尤其是贷款利率方面。一家城商行信贷部门负责人称,若金融消费者因利率超24%投诉,涉事银行会被监管问责,大型互联网平台更注重合规,是银行更愿意合作的对象。9月3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因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不审慎对两家银行开出近4000万元大额罚单,凸显了业务合规的重要性。
北京一家金融中介公司人士表示,助贷新规发布后,市场对24% - 36%利率贷款的合规性存在争议,监管推动银行出清这部分风险资产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高利率贷款需求存在风险传递问题。
(AI撰文,仅供参考)
相关标签:
银行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