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风电突围:集成创新与出海成关键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1.3w阅读 2025-10-25 04:07

Ai快讯 10月20日,2025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2025)在北京召开。大会发布的《风能北京宣言2.0》提出目标,到2030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3亿千瓦,2060年累计装机达到50亿千瓦。

目标之下,风电需求预期提升,行业呈现“内外兼修”发展态势。一方面,面对国内电价波动与电力消纳难题,行业积极拥抱AI,拓展应用场景,掀起集成化创新热潮;另一方面,海外市场成为新的增长极,风电企业正从“产品出海”向“产能出海”转变。

运达股份副总经理魏敏表示,企业出海后竞争核心须从“拼价格”转向“拼价值”,通过产业本地化、服务本地化,联合制定规则与标准,打响“中国制造”品牌。

今年2月,“136号文”——《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发布。根据该政策,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项目的上网电价将通过市场交易形成。受此影响,风电项目电价从相对稳定转为波动不定,投资收益测算失去确定性锚点。如何在不确定性中锚定收益确定性,同时破解电力消纳难题,成为行业亟待突破的关卡,而集成化创新是“破局”方向。

作为项目投资企业代表,山高新能源副总裁马锁明称,破解困境需打好“成本控制”与“交易竞争力”两张牌。既要在项目前期设计、建设阶段优化方案,严控成本,也要在电力交易中抢占竞价优势,打造度电成本最优的风电项目。山高新能源正加快风光储一体化、绿色氢氨醇等领域的探索并推进相关项目开发,同时,“新能源+数据中心”模式也在快速落地。马锁明强调,要做好集成化创新,具备资源整合能力。

头部设备企业也在技术与场景层面深化集成化创新。金风科技副总裁陈秋华表示,在电力市场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风光预测技术的重要性显著提升。通过精准预测,让电量在“高电价时段”完成交易,实现从“度电成本”到“度电价值”的转变。“十五五”时期,金风科技将通过AI赋能业务,运用于电力交易,同时优化风电项目全生命周期运维,平衡成本和收益,提高发电效率。陈秋华介绍,金风科技不仅推动风储一体化项目,利用储能调节电力,还积极推进“风电+”布局,探索绿电直连、绿色甲醇等领域,其中绿色甲醇将成为“十五五”时期的重点投资方向。

远景能源从“AI+能源”的视角探索行业难题的解决之道。远景能源风机与装备产品平台副总裁黄虎介绍,公司研发了气象大模型和能源大模型,并通过全域多模态感知、数字孪生、智能控制与设计演化四大平台,精准解决电力预测不准、电价波动与消纳难的问题,同时提升发电性能,实现高电价交易,助力客户稳定收益。

明阳智能副总裁叶凡观察到,在新一轮政策引导下,风电行业正从“专注设备创新”转向“追求整体系统创新”,企业角色也向“系统方案供应商”转变。面对沙戈荒、深远海等复杂场景,明阳智能不再只算设备造价,而是权衡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和收益。同时,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会发电、巧发电”,推动绿色氢氨醇应用场景的落地,与化工、渔业等行业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投资模型。

行业层面也在为集成化创新指明方向。《风能北京宣言2.0》提出倡议,推动风电集成化融合式发展,并建议政府完善绿色氢氨醇、绿电直连、零碳园区等配套政策,加快多能转换技术的探索与示范,培育新业态,将风电的产业优势转化为价值优势。

自2024年以来,海外风电市场增长,头部企业订单量提升,行业正从“产品出海”向“产能出海”迈进。2024年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出口量同比激增71.9%,2025年上半年出口增速仍超两成。远景能源、中天科技、金风科技、明阳智能等企业在美国、沙特、巴西和英国等地已经或正在准备布局产能。

运达股份副总经理魏敏预计,2025年行业出口量将继续增长,运达今年出口金额将同比增长7 - 8倍。

但出海也面临本土化运营、市场竞争等挑战。在出海策略上,企业需根据不同市场特性制定差异化方案。中材科技党委委员、副总裁,中材叶片董事长王欣认为,出海需结合市场与产品特性“量体裁衣”。以叶片为例,要考虑运输便利性及资源分布等因素。他强调,出海要“深度调研、充分准备”,企业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弗兰德中国区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勾建辉博士指出,不同企业资源和优势不同,出海路径各有侧重,部分零部件企业可跟随主机厂出海。但无论走哪条路,“走出去”都必须坚守质量底线。

斯凯孚中国副总裁、CTO钱卫华博士认为,出海应是企业“重生”的机会。风电出海需要重构商业模式、培养人才梯队、构建品牌影响力,尤其要注重本土化服务。以欧洲市场为例,风机寿命长达20年,需要本地化服务团队,同时还要融入当地ESG生态,获得认可。

标普全球电力与可再生能源研究总监彭澄瑶从市场需求角度分析,海外市场希望复制中国清洁能源产业链,拉动本地经济、优化电力结构。所以出海企业不能仅靠低价竞争,需要将Know - how与软实力带过去。

中广核能源国际公司助理总裁王暾认为,中国能源企业出海要主动共享技术标准与知识,履行ESG责任,用“担当与贡献”赢得当地支持。

运达股份副总经理魏敏表示,国内风机价格趋稳,出海后企业竞争核心必须从“拼价格”转向“拼价值”,通过产业本地化、服务本地化让当地人参与制造,联合制定规则与标准,打响“中国制造”品牌。勾建辉提醒企业要根据自身资源制定竞争战略,避免在同一区域搞同质恶性竞争。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